第八十七節終南山(2 / 2)

我們文化的傳承,一方麵是文字的記載,另一方麵是人的傳載。黃帝時候的事,都是黃帝記載下來的,就像現在的道文化、修仙文化等等,我們因為唯物主義而不再相信這些精神上的東西,這種不相信導致的後果是再往後就沒有人會去做了,比如我們的祖先提出了這個方向,如今隻在文字上有所記載。怎麼修行,怎麼得道,可能我們的後輩也不會相信,因為沒有人表演給我們看了,所以一方麵是人的表演,另一方麵文字記載,必須要有兩個方麵的傳承,我們的文化才能得以繼續發展。

而在這個時代,我們再沒有繼承祖先的東西,再去修行的話,那麼後代看到的就完全隻是書本上的記載,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良知,如果沒有用行動去表現的話,後代能看到的就隻是所記載的東西而已,沒有任何實用的價值。未來,後代他們信不信在於他們,但是做是我們的事,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們要行不言之教,用一生一世的行動去驗證這一點。一生都在做一件有關良知的事,那麼這件事就會讓我們的後代知道這些良知都是真實的。因為我們所提倡的東西,一定要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才是做企業管理也好,做內心的支撐也好,乃至於做任何事也好。如果找到的話,我們就不會迷茫,接觸我們的人,也不會迷茫,這個良知就是真實的。人所回歸的本來麵目是真實的,所驗證的是給後代感到真實的東西,而不隻是“表演”一下,所以你要知道使命和肩上的重擔,要為“道文化”培土,要為“道和德”培土,不斷在各方麵做一些工作,這就是我們的“踐行”。

《道德經》是讓我們實踐的,而不是讓我們空談的,所以它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說身教勝於言教,我們所說的一切問題,身體力行地去做,就能解決了。這在我們的管理領域裏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而《道德經》把這樣一個道理說得多麼簡練!你把它作為座右銘,一輩子去行習的話,那麼你周圍的人都會願意聽你的話。

有時候你說沒有讀過《道德經》,或者讀得不多、記不住,但實際上你在行為上已經做了很多了。因此我們的根基在行為上、在與祖先的“道”上是相合的,但我們不知道這是祖先的“道”,甚至有人罵我們祖先的時候,我們也跟著罵,這從某些方麵來說,表現出我們的無知。其實當我們了解以後,我們就會回歸。回歸之後,良知自然而然就出來了。祖先所說的東西印在我們的心裏,就像五指一樣看得那麼清晰透徹,教會我們怎麼做,做什麼,然後你就會明白“言有宗,事有君”的意思,並把《道德經》落實到實處。

在道教裏麵,皈依道、經、師三寶,就是要找向導。不然你知道道很寶貝,一百分,於是你要學道,學道就要看經,所以要皈依經寶。因為皈依道,你知道方向了,所以要皈依經寶,經寶就是經典,你不皈依經寶就沒有機會看道,意思就是看經才能明白道。經是道的指路,就是你畫的地圖。換句話說,你要解答問題就要看經。如果你看不懂經,你就要找個老師,就是皈依師,所以道教裏講究皈依道、經、師三寶。隻要進了這個門,你再看就不一樣,因為這裏麵有傳承。

包括一個簡單的手勢,不會打的人會反過來,有各種各樣的手勢。中國文化不斷,跟傳承是有關係的。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左手抱右手的手勢,它可以直接把我們的心氣歸到我們的腎氣,補我們的先天元氣。我們傳統的禮拜,給人打功都是這樣的手勢。所以這個傳承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對我們身體的功用很大。

這便是那時候二伯經常對我說的話語,因為那時候很少見到二伯,一年也就見到過一兩次,還是春節的時候,後來到再也不曾見到過二伯的身影。聽爺爺說二伯也是在那個時候去了終南山,以便在那裏修身養性,了次終生。不過是真是假,我到現在也不清楚。總之家裏麵也留有二伯的兩個孩子,如今都比我大,參了軍後,也都留在了部隊裏麵,這也算是對二伯向來積德的一個報應。

不過至於說二嫂嘛,自打兩個孩子參了軍,便杳無音訊,也有說是去終南山找二伯剃發為尼了,也有說是回了娘家,經過娘家人的介紹,如今早已改了嫁。

不管怎樣,二嫂都會有一個最終的歸宿。雖然二伯說的話很多時候。沒多少人能夠聽明白,到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二伯是一個很忠實,對於二伯突然的失迷,如今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