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新軍延安大營(1 / 2)

曹變蛟心情舒暢。

他本來是遼東子弟,天啟年間武舉,在遼東名列第五。崇禎皇帝一即位,就被欽點,選入了騰驤右衛,成了宮廷護衛。

他的武藝是皇帝考較過的。皇帝考較過他的武藝後,僅僅過了幾天,就派他來了陝西,讓他帶兵。就這次從流民中招募的兵。

他不知道這是貶官還是升職,很鬱悶地來了。他是從大同過來的。穿過黃河,經過榆林等地的邊關。根據皇帝的要求,一路之上,他把所見所聞,都用密語寫成了書信,就通過郵驛局的平信通道,寄給了皇帝。

當然他不會直接跟下麵的愚民似的,直接寫上“大明皇帝收”。他寫的是一個郵驛總局製定的郵政編號,不用地址。

而這個編號指向的是京城的某個平民宅院,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宅院,是樞密院國內情報局(軍情一局)的聯絡點。他和其他情報人員的信件就這樣收集到了京城,然後彙集到了樞密院參謀部的手裏。這些參謀人員,根據手中的密碼本,把密文轉譯成明文,然後彙集趕來,寫成軍情簡報。為了保密,這些人的人身是受到限製的。當然他們的待遇也非常優厚。他們的家屬也受到優待,集中居住在京城特殊的住宅區,做著朝廷給他們安排的工作。

這些是朱有見設計的。曹變蛟是不知道的。他隻知道把自己要寫的東西,用密文寫就,交給路上的任何一家郵驛局,皇帝就會看到了。皇帝要回信,直接把信件在預計好的時間,發到他前麵的一站。當然,有些機要信件,是通過信鴿發送的。這要看郵驛局自己安排了。

曹變蛟一路上就這樣不急不徐地走,花了半個月時間要了陝西。來到了所謂的延安大營。

明朝的軍隊,基本的軍製是衛所製,經濟上實行屯田製,兵民合一。這樣有一樣很大的壞處,就是特別分散。

從陝西的饑民中招募起了這支新軍之後,朱有見沒有聽從內閣的意見,把他們打散,分兵駐守,而是在陝西集中建立了一個軍營,暫稱延安大營。就在延安城外。

曹變蛟來到這個大營,立即感受到了一種不同於遼東軍、也不同於京營的氛圍。

這個軍營,沒有土木工事。士兵們就住在帳篷裏。這些士兵見了長官不行跪拜禮。這種氛圍更像是他僅僅去過一兩次的陸軍學院。但是陸軍學院那是軍事領域的“國子學”,這裏招募的粗鄙軍漢,也要跟陸軍學院一個樣子?曹變蛟驚訝不已。

隨他來的,是京師押運來的一些輜重。不過到底是什麼輜重,他是無權過問的。有隨行的軍需官負責。到了軍營之後,拆開包裝分配下級軍事單位的時候,他看了一眼,才知道大部分是“鳥銃”,也就是火器。

這個延安大營的總指揮部,是“軍”級。這是新的軍事單位。曹變蛟根據自己看到的軍法條令,知道一個軍的兵力是不低於兩萬戰鬥人員。

從外表看,這個軍營非常大,至於有多大,肉眼是無法估算的。隻能看見軍營外有一片是非常繁盛的貿易集市和平民草屋。軍營門前卻是禁製鮮明,並無閑雜人等。

他進來軍營後,根據隨行軍法官員的接洽,來到了“軍部”。被任命為代理營長,暫授少尉軍銜。

他今年才十七八多歲。來到軍營的前十天,天天跟手下的軍官和士兵打架。直到這些軍官與士兵被打服了為止。這種行為軍法上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持鼓勵態度。當然這對於曹變蛟而言,不值一提。反正曹變蛟出身遼東軍人世家。如果這裏來的是一個文人士子,肯定要大驚失色,驚歎尊卑顛倒,上下無序了。

他在這裏,和廣大士兵一道,每天晚飯之後,要跟著本級執法官學習軍法。雖然名義上是學習軍法,其實也兼有識字教育的功能。不得不說,軍法條令非常細密繁多,幾乎涵蓋了軍隊生活的方方麵麵。所以就算一個扁擔倒了不知道是“一”字的粗漢,學完了這個軍法條令,日常的軍事行文也能看個差不離了。細讀這軍法條令,曹變蛟還發現,其中很多條文交叉部分界線居然十分明確,可見其製定者的思維是多麼的細密。

“也隻有這樣細密的軍法,才敢說“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吧?”曹變蛟心裏道,“當朝皇帝陛下,英明神武,明察秋毫,那都是名符其實啊!”

白天的時候則是跟著陸軍學院來的教官,學習火器*演。他們這個營的主要學習內容就是“三段擊”。

這個戰術是萬曆年間援朝抗倭作戰時,從倭人那裏學來的戰術。京營三大營中的神機營就是模仿倭軍建立的。這是大明最早的火器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