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暑假。我再也沒回到學校了。
父母一直勸我要把初中念完,我告訴父母,反正也考不上大學,多讀一年也好不到那裏去,我說你們手裏買油鹽醬醋的錢都沒有,我早點出去賺點錢寄給你們補貼家用。
我的輟學起了連鎖反應,小胖、何二狗也效仿了我。我對小胖和二狗說:“你們兩個家夥怎麼跟我一樣沒出息,不多念幾個字?”
小胖和二狗說:“老大,我們願意跟隨你走遍天涯海角。”
輟學後,我給學校的讀報欄寄了一篇文章,我想把心裏話說出來。以下是我寫給學校讀報欄的稿子:
親愛的某某學校:
我曾經是該校的一名初中生,感謝學校對我的培養。如今我從學校出來了,我想去外麵闖蕩,我要去遠方尋找夢想,我想去外麵打拚,等我有能力了,我想建設我們的家鄉和報答我們的學校,我想為家鄉修一條公路,也想為學校建一個圖書室,讓同學們多讀點課外書籍,因為,我們學校連一個最簡單的圖書室都沒有,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在十六歲之前,我一直以為這輩子就隻能窩在農村了,我想用事實證明,我不會一輩子守在莊稼地裏。誰也無法預料曆史會怎樣演變,我要背起行囊離開家鄉去遠方。
我的根在農村,對農民的認識也許稍微了解一點點。
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雄雞版圖上,戶籍在農村,與田地、莊稼打交道,和家禽家畜為伴,臉朝黃土背朝天,主要以莊稼為依托,兼則以養豬,養雞鴨鵝為副業收入,居住在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群人,這就是農民。
相對於工人,學生,知識分子,農民是文化層次最低,主要靠體力勞動工作和生活的人群,祖祖輩輩都這麼過,憨厚、純樸、勤勞是本性。莊稼是命根子,一生都靠其維係生活,農民唯有對莊稼最有感情,收成如何是最最最關心之事,頭等大事莫過於此。風調雨順是最大的期盼。除了莊稼,生活在山旮旯的村莊裏一生又有何所求?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村人是“土包子”的代名詞,隻能進得廚房上不得廳堂的莊稼漢或村婦。農民整天跟土地打交道,不“土”也不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盤盤鮮嫩可口的蔬菜,一碗碗香噴噴的大米飯,端上飯桌,饑腸轆轆的人們,被食欲誘惑著時,可曾想起了農民兄弟?
農民很偉大,他們種糧食養育了我們的身軀,一日三餐少不得,民以食為天。
幾分薄田薄地,讓農民一生廝守,隻有農民自己心裏明白,貧瘠的土地能給予多大回報。除去肥料、種子、人工費,種莊稼有時是倒貼錢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所以,我要去遠方闖一闖,要去看一看。我熱愛自己的家鄉,出去是為了將來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我們向種糧食養育了我們身軀的農民致敬!
我感謝學校的教育,將來我要為學校做點什麼。
稿子結尾我寫上了自己的名字,曾經的學生:三娃。一九八七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