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重鎮(1 / 2)

雁峰煙雨實堪誇,

石鼓江山錦繡華,

朱陵洞內詩千首,

青草橋頭酒百家,

花藥寺中龍顯爪,

嶽屏雪山鳥喧嘩,

東洲水拍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蓮花。

話說湘南重鎮衡陽,位於湘水中遊的一個河穀盆地,北鎖荊襄,南扼二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更兼物產豐盛,市井繁榮;湘、耒、蒸三水交彙,廻雁、嶽屏、石鼓三山競秀;南歸雁陣,廻翔流連,騷人墨客,爭相頌吟。真真好一派錦繡河山。

第二章偽都1

三百多年前,甲申年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一舉擊破北京城,明帝崇禎煤山自縊而亡。當時,中國的形勢錯綜複雜,內亂尚未已,外族欲入侵,外憂內患與1945年抗戰末期頗有相似之處,郭沫若因此寫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共產黨亦召開黨代會,整頓思想和組織,以全新的姿態投入戰鬥。然而,李自成不是共產黨,在勝利麵前,他被衝昏了頭腦。他以為,既已占據明廷核心,天下即可傳檄而定,因此放縱部屬。他最得力的大將劉宗敏不問青紅皂白大肆拷官追贓助軍籌餉,把義軍陷於不仁不義之地。

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平西伯吳三桂風聞農民軍圍攻京城,正準備率師入京救駕,突聞京城淪陷,崇禎自縊,父母遇害,愛妾陳圓圓為農民軍大將軍劉宗敏所占。吳三桂怒發衝冠,大呼:大丈夫生於世,不能雪床第之羞,尚何以為人耶!?遂令全軍披麻掛白,為明帝發喪,為父母帶孝,並準備出哀兵討伐農民軍。當時,吳三桂的處境,前有農民軍,後有清兵,背腹受敵。吳三桂手下雖有四萬訓練有素的軍隊,但比起數十萬義軍,或十數萬八旗清軍,他深感兵微將寡,既難阻清兵,又難敵農民軍。思來想去,摳心權衡,為一己之勝算,竟然策劃打開山海關城門,投靠清軍。與八旗虎狼之師,密謀聯手合擊李自成農民軍。於是,陰險的吳三桂修書一封,極盡諂媚阿諛之能事,表示願意向義軍投誠,並虛情假意邀請李自成前往山海關受降。

再說那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後,沾沾自喜,以為天下唾手可得,做起了君臨天下的春秋大夢。繼而放縱部下,軍紀鬆懈,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更不應該的是中了吳三桂的詐降之計,竟然帶領十萬大軍前往山海關就吳之降,結果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夾擊之下,橫掃天下令明廷官兵聞風喪膽的農民軍竟然一觸即潰,大敗而逃。李自成攻占北京僅數月,這時被清軍和吳三桂擊敗,不得不退出京城。吳三桂因此進據北京,奪回陳圓圓。且受清廷冊封,授平西王,繼為清軍前驅,進軍陝北,南下西安。攻雲南占貴州,封平西親王,留守雲南,兼轄貴州。經三十多年經營,資財豐盛,兵精將廣,儼然是西南的獨立小王國。這時,吳三桂便覺得“端人碗,看人臉”,終不如自己有碗,“三橫”王怎麼也不如“白王”尊貴;同時,他也知道,清廷中央政府決不會允許他這個獨立小王國長期存在,於是處心積慮伺機叛清自立,並一朝取得清廷天下。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令人秘密地將一石埋於五華山。為以後反清埋下了伏筆。15年後,即康熙十二年(公元1674年),康熙皇帝派欽差到雲南宣布撤藩,命吳三桂歸老遼東,逼得吳三桂不得不反。為攏絡人心,他打出“反清複明”的大旗。派人聯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之信及其他反清勢力,群起舉事。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軍民蓄發易服,改旗易幟,擒殺雲、貴清廷官吏。吳三桂宣布起事那天,派夏國湘去五華山,裝作偶然不經意間掘出一塊奇石,奇石上頭刻著一行大字:“魚生足,三家哭,土邊木,木邊土,鐵扁擔,到頭之自足”。眾人不解其意,吳三桂的一個謀士胡國柱解道:“‘魚生足’者,魚得足乃行也,含之為‘衡’字;‘三家哭’‘土邊木’‘木邊土’者隱然為大王尊名‘三桂’也;末句指大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意。此乃天授大王為‘大周’皇帝,建都湖南衡陽也!”眾人聽罷,齊聲歡呼。無一不相信吳三桂就是“真命天子”,無一不誓死跟隨吳三桂去打天下求富貴。此時,吳三桂久藏心頭的夙願才得以伸張。原來,身為軍人的吳三桂心中早就看中了地形險要的衡陽,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戰略地位相當理想。康熙十三年初,吳三桂率兵出雲、貴,傳檄湖廣。那時湖廣境內清廷守備單弱,遠近官民聞風喪膽,大軍壓境,勢如破竹,強兵之下遂無堅壘,撫、鎮、司、道、府、縣等或棄官而逃,或俯首歸附。吳軍唾手而得楚漢,連營湖北鬆滋。康熙十五年冬,吳三桂攜陳圓圓抵衡陽,居北門衡州知府衙門。至今那地方還保留有“梳妝台”的地名,據說是陳圓圓當年在衡陽居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