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向往特區(1 / 1)

1、向往特區

南下的列車,轟轟隆隆,挾風飛馳。

周東的心裏,熱血沸騰,心馳神往。

當列車進入嶺南省,進入粵海經濟特區時,眼前的一切,不再陌生。周東感到非常親切,就像一位久離家鄉的遊子,重歸故裏;就像一名戰士,走向他久已期盼的戰場。

對於周東來說,如果說第一次南下是旅遊,是探路;那麼這一次就是踏上了人生的征程。如果說第一次到粵海是旅遊者,是局外人;那麼今天他就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如果說大學本科畢業時的工作安排是“組織分配”,那麼這一次完全是“個人選擇”,一個成熟的男人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

周東將為他的選擇奉獻一切,無怨無悔。粵海經濟特區將是他的人生的新起點。粵海將是他的第二故鄉。

望著列車窗外匆匆而過的景色,周東不禁想起來了一段段往事。

3個月前,周東十分苦惱,他正麵臨一個兩難選擇:碩士研究生馬上要畢業了,去哪裏工作?本來,學校已安排他留校任教,可是他不願意,自己聯係了兩個單位:一個是楚天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另一個則是遠在南方海邊的粵海經濟特區新建立的粵海大學。這兩個單位都同意錄用他,選哪一個呢?

說起去這兩個單位,還是有一些緣故的。

在研究生三年級時,周東參加了楚天省發展研究中心主持的調研項目《楚天省信息產業發展前景與對策》,他的理論水平與工作表現獲得該單位領導的認可,歡迎他畢業後去該中心工作。

至於去粵海經濟特區,那完全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周東的大學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係,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楚天分院。周東是下過鄉的知識青年,恢複高考後第一批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已經25歲了。在本單位領導的介紹下,認識了楊潔,交往一年後,他們就結婚了。

後來,在一位老鄉朋友的建議下,周東改了專業,報考武江大學經濟係的研究生,但仍然住在原單位分配給他的一房一廳。中國科學院楚江分院位於星湖湖畔,此處乃風景勝地,右側是武江大學,左側是楚天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兩個月前的一天晚上,周東和妻子散步走到省政府招待所門口時,看到一些人在那裏進進出出,好不熱鬧。他們也走過去看了看,原來是粵海市政府在全國12個城市搞人才招聘。

周東一直對粵海經濟特區很有興趣,也一直關注著有關這方麵的新聞,抱著好奇的心理,周東也填了一張表。不到一個月,周東就收到粵海方麵兩個單位的錄用通知,其中就有粵海大學。

一般說來,到楚天省政府工作是一個穩妥的、旱澇保收的去處。而去粵海經濟特區則是一個遙遠的夢,據說那裏到處是黃金,一夜暴富的故事天天都有,但這都隻是傳說。

結過婚的男人,就沒有那麼多自由了。說到去遙遠的粵海工作,周東的父母公開表示堅決反對,周東的嶽父母則以沉默表示反對。周東的妻子楊潔對自己的丈夫最了解,她知道周東思想開闊,心高誌遠,有一股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勁頭,生硬的反對是沒有用的。於是,她不表態,說:“我們去看看吧!就當旅遊一趟。”

於是,周東與妻子楊潔踏上了去南方的旅程。

粵海經濟特區地處中國南海邊,與由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僅一河之隔。改革開放前,粵海是屬於嶺南省的一個縣,那時,與粵海一河之隔的南麵的香港繁榮昌盛,而北麵這一邊的粵海人卻吃不飽肚子,不少的粵海人乃至嶺南人不斷偷渡去香港,曾幾度出現偷渡潮。

1979年中央政府決定在粵海縣內靠近香港的部分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粵海縣改製為粵海市。粵海市轄粵海經濟特區與粵寶縣。粵海經濟特區約300多平方公裏,並用一道鐵絲網隔開,設立若幹特區檢查站,由武警把守,隻有持特區通行證的人才能進入。

粵海經濟特區建立後,幾年來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果,昔日的窮困的邊陲小鎮已呈現出勃勃生機。偷渡潮消退了,到處是正在興建的工廠和樓房,一個個神奇的窮光蛋變富豪的故事從這裏誕生,並傳向四麵八方。

列車在粵海火車站緩緩停下,周東與楊潔走出車站,抬眼望去,右邊是約有4、5層樓高的牛湖海關,從這裏再朝南走,就是英國殖民管治的香港,就是與社會主義有天壤之別的資本主義社會。

周東再朝左邊望去,高高的國際貿易大廈聳立雲中,大約有50多層,要將頭完全仰起,才能見到樓頂,這是當時中國最高的大樓。周東很興奮,他早就聽說過以“三天建一層樓”而聞名的國貿大廈,他佇立在大廈前,久久不願離去。

從粵海火車站到粵海大學約10來裏路,一路上,兩旁都在建房子,熱火朝天,灰層滾滾,整個粵海市仿佛是一個大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