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番外四·淑妃(1 / 1)

淑妃原名郭羽珍,是郭相的掌上明珠,郭府上下都喚她珍娘。

在未入宮之前,珍娘是有心上人的,那人是郭府的一名侍衛,長相英偉,性格溫和,若是珍娘生在尋常人家,那名侍衛定是值得托付終身的良人。

可惜他們生不逢時,在珍娘剛春心萌動之際,一道聖旨從天而降,生生將珍娘召進了皇宮。

因為是當朝宰相之女,珍娘在皇宮的日子還算順心,麵對家族的利益,她不得不強迫自己忘了那名侍衛,安安分分的做起了今上的妃嬪。

入宮沒多久,珍娘便懷上了持盈,今上立即封她做了淑妃,這簡直是莫大的殊榮。古往今來,一直都有後宮不得幹政的說法,皇家更不會讓外戚的勢力獨大,但郭家似乎太盛了,不僅出了宰相,又出了一名淑妃,還有大理寺卿也是郭家掌控著,於情於理都不合祖製。

沒多久,便有官員聯名上奏,淑妃剛入宮沒多久,還不知懷的是不是男孩,就這樣封其為四妃之一,似乎有些僭越了。

得知這個消息時,淑妃並沒有覺得不妥,她很希望今上降一降她的等級,免得給父親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然今上壓下了此事,讓她好好坐穩淑妃之位,安心養胎。懷持盈的時候特別辛苦,淑妃想著先把孩子生下來,再從長計議。

待持盈出生後,郭相立即上奏表明了辭官的心意,奈何今上不許,非要淑妃的父親在留任幾年,這一留就留到淑妃懷上趙熙。

原本這一胎是十分穩順的,不料待產前幾天淑妃因聽聞那名侍衛在戰場上陣亡,一時間動了胎氣,生產趙熙的過程中十分凶險,盡管最後母子平安,但到底落下了病根。

今上非常喜歡趙熙,本想封淑妃為皇貴妃,協助皇後打理後宮,在淑妃力竭勸說之下,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盛極必衰,淑妃深諳此理,這兩年郭家的族人越發蠢蠢欲動,他們打著郭家的名號到處尋釁挑事,鼻子都快朝天了。甚至族裏的長老還想多送幾名郭氏女子入宮,以求能保住郭家的榮耀,殊不知這是最令皇家忌諱的。

要不是因為太後和郭相是手帕交,他們郭家哪能得到這麼大的恩寵,就怕哪天太後西去了,今上壓不住那幫大臣,到時候郭家可就真的走上窮途末路了。

淑妃憂思成疾,她的兄長在判案時好幾次被別人說袒護郭家的人,今上也頗頭疼。

淑妃多次懇求今上準了郭相辭官,今上並非不肯,而是朝中確實沒有比郭相更適合做宰相的人才了,無論選誰,其背後都有一股勢力,這樣不利於統治。

為了保住郭家的榮耀,淑妃在心裏悄悄做了一個決定,隨著身體每況愈下,她清楚自己也活了不幾年了,於是她隻好拜托薛太醫讓她早點兒解脫,這樣還能兩全其美。

她之所以選薛太醫,是因為薛維跟持盈有婚約,這樣即使今上定罪,也會看在持盈的麵子上饒了薛家。

隻可惜她怎麼也算不到,今上因她自私的決定而震怒,最後反而流放了薛家,斷送了持盈和薛維的姻緣。

郭家在後宮中的勢力瞬間坍塌,他們本想把希望寄托在趙熙的身上,沒想到趙熙被交給了皇後撫養,持盈又出家了,郭相時不時鬧一鬧辭官,郭家的興盛不再,郭氏族人開始變得安分起來,到底淑妃的目的還是達到了。

持盈是後來才查到淑妃的死因的,當時她心裏還是有些怨今上,倘若沒有今上一味縱容郭家,她的母親也不會去的那樣早,很多人的命數都不會變得那麼淒慘。

最後,知道薛維還好好活著,她才釋然,無論薛維身在何方,她都對他有一份淡淡的念想,這是她欠他的,也許他們再也不會相見,但這已足夠。

如若有緣,來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