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死之福)
人的生命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有形的,二是無形的。有形的是指物質形的,是指以物質為依托而存在的身體,我們一般稱之為生命;無形的是指精神形的,是指以精神意象為依托而存在的靈魂,我們一般稱之為性命。人們怕死,是指以物質消費而賴以生存的身體的毀滅;人們不怕死,是指以追求精神臆想而存在的靈魂。人總是要死的,是指以物質消費而賴以生存的身體終究有一日要消失;再加上它是以一種有形的物質而存在,這種有形的物質自有一個發生、發展、變化、死亡的過程。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就是指有形的生命一定要毀滅。司馬遷說:“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對此解釋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詩人臧克家解釋得更清楚:“有的人活著,等於死了;有的人死了,等於活著。”這些都是指精神層麵上的性命,性命是不死的。不是流芳千年;就是遺臭萬年。
在麵對生死大限時,人們普遍存在恐懼心理。為了讓人不恐懼死亡,西方有天主教;印度有佛教。後來中國人也信佛教,也信天主教。但更多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或者說,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死觀。
《論語》有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就是中國人的生死觀。有了這種生死觀,中國人麵對死亡,大多十分從容。
“慎終”,就是人死了,要有一個告別儀式。這個儀式,讓活著的人認識到,這不是毀滅,而是告別。是要到另一個地方去生活。對於死,中國人有許多好聽的祝福。如老死了,叫駕鶴西去。也就是乘飛鶴去西方修煉成仙。死,是到西方修煉成仙,這就讓人不害怕了。
“追遠”,是祭奠祖先。活著的人,最隆重的節日是過年;而祭奠先人的節日是清明節。有人過年可以不回家;但清明節一定要回家祭祖。這一代一代相傳的風俗,既是對先人的緬懷,也是讓後人明白,人死後,還會給後人留下念想,受到後人頂禮膜拜。這就是活著的意義,人雖死了,卻永遠活在後人心中!
儒家文化,真有智慧。為了把有形的生命與無形的性命融合在一體,於是有了祖墳。祖墳,既是有形軀體毀滅之後的安息之地,又是後世子孫追祭先人的靈堂。有了祖墳,先人的軀體雖然毀滅了,但先人的精神,包括音容笑貌永遠留在後人心中。有了祖墳,中國人對於死,有了更多的念想。活著的時候,每年清明節來祖墳祭奠祖先;死了,陪伴在父母身旁。父母的身旁,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身旁,有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一個家族世世代代長眠在一起;一個家族世世代代,在清明節那天有子子孫孫無窮匱的祭奠。這讓人看到了活著的意義;死亡後的念想。所以,活著的人,為了不玷辱祖先,他們會努力做一個善人。長此以往,就有了“民德歸厚矣”。於是,中國人就有了根!
中國人有了根,在生,無論漂泊到什麼地方,到老了,總要回到故園。死了,終將要歸葬在祖墳園內,陪伴先人,這就叫落葉歸根!
有的為了創業,漂洋過海;老了,也要回歸故裏。死了,長眠在祖墳園內。這叫認祖歸根!
有的一生坎坷,出生時就不知父母是何方人士;到死時,也千方百計尋找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尋找自己的祖墳。這叫做尋祖歸根!
於是,中國人對自己的根,對自家的根,對祖先的根,有了根深蒂固的認識和懷念;於是,又產生了家譜、族譜。家譜、族譜,將一家人,將一族人祖祖輩輩串聯在了一起!
有了祖墳、有了族譜,凝聚了一個家、凝聚了一個族,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有了中華民族曆經劫難生生不息的精神!這就叫做“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這就叫“死之福”!
(全文完)
2016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