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宋以來,“天魔”成為沙門熟知的典故。獨孤及《毗陵集》卷一三《佛頂尊勝陁羅尼幢讚,並序》:“六趣輪轉,根塵相刃。死生變化,如響如瞬。何用拯溺?總持秘印。道網不在,弘之者人。乃經靈幢,公之了因。讚持大力,啟迪迷津。天魔遁形,地獄開門。拔箭解縛,如日破昏。韓公善根,與石長存”[44]I蛄傘對瞥脖唷肪砹度繢窗訟嘍囊縕E讃—如來降魔》:“菩提行成,守是淨戒。天魔相驚,欲來破壞。彼三玉女,嫵媚夭態。有億萬兵,不戰已敗。其魔與子,畫地自悔。攝以慈力,皆使度世”[45]。蘇頌《蘇魏公集》卷一一《和富公十二人中第二人絶句》:“再遷蟬冕官三事,早上龍旗節一雙。富貴兩忘心不動,天魔如見亦歸降”[46]。耶律楚材《湛然集》卷一二《遺侄淑卿香方偈》:“侄淑卿疾作,索安息香於予,欲辟邪也。將謂汝是個中人,猶有這個在,因作香方偈以遺之。我有一香香,秘之不敢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退身一念未生前,此是真香太奇絶。邪神惡鬼永沈蹤,外道天魔皆胸裂”[47]。劉鶚《惟實集》卷六《枕上偶成》:“常思為國致升平,每事參差謾有情。天魔未除難學道,國糧不足莫論兵。痛憐劫運如長夜,起視明星近五更。待得朝廷消息好,笑攜兒子賦歸耕”[48]。
“天魔”舞蹈的內容,正是從“天魔”誘惑佛祖或菩薩未能得逞的傳說而來。徐陵《徐孝穆集》卷三《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情去難留,或若火裏生花,可稱希有。迷人知返,去道不遙,幸速推排,急登正路。法師非是無智,遂為愚者所迷,類似阿難,更為魔之所繞,猶須承三寶之力,製彼窮凶。豎般若之幢,天魔自款。若此言者,當即便冀棄芻蕘,若不會高懷幸停湥怪耳”。“箋證:《摩鄧女經》:阿難隨水邊行,見一女人在水邊擔水,而阿難從女乞水,女即與水。女歸告母:我得阿難,乃可嫁我母,不得者,我不嫁也。《因果經》:菩薩將成道時,魔王恐諸眾生皆歸,空我境界,令三女供給以亂定意,菩薩不納,三女忽然鹹變陋形”[49]。郭印《雲溪集》卷五《讀楞嚴經》:“學道證聲聞,習氣猶未斷。百生恩愛情,會遇終惱亂。阿難佛寵弟,亦遭**難。神咒攝來歸,宿業堅冰泮。快演涅盤門,反複征所見。文殊更說偈,明指圓通岸。其餘肆口言,心真自一貫。三界七趣中,有相無非幻。最後大慈悲,力破邪女叛。天魔與外道,從此悉銷散”[50]。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下《雜製篇》:“其俗有十六天魔舞,蓋以珠瓔盛飾美女十六人,為佛菩薩相而舞”[51]。
五
追溯“十六天魔”舞蹈,恐怕隻能自有元一代始。《續文獻通考》卷一一九:“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曰:天魔舞,唐時樂。王建《宮詞》雲:十六天魔舞袖長。不始元末也”[52]。不過,檢閱《全唐詩》卷三○二王建《宮詞》,並沒有以上的文字[53];而《少室山房筆叢》卷一《經籍會通》有“王建”而非伊人[54]。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第五章《宋遼金夏元時期》:“天魔舞蹈起源於西域,唐代傳入。重編於元代,並改稱十六天魔舞,是一個表現佛家思想、屬密宗一派的舞蹈”。“經順帝染指,改編成大型舞蹈,主要用於宮中讚佛時供官受秘密戒者觀看”。“元亡之後,風靡一時的十六天魔舞,隨著順帝的塞外北去而失傳”[55]。王福利先生《元朝的崇佛及其相關的樂舞內容》一文則說:“這種舞蹈傳自河西。明朱有燉《元宮詞》: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嬌娃賽月娥。本是河西參佛曲,把來宮苑席前歌。西夏信奉佛教,河西走廊一帶被西夏所統治”。“今天看來,這種樂舞,在蒙元一代可以追溯到太祖初年,而世祖年間便已風行朝野”。“元亡後,天魔舞亦隨而北遁”[56]。然而,縱觀相關文字,姑不論元廷北徙後“天魔舞”即“失傳”的斷言並不確切,即“重編於元代”、“可以追溯到太祖初年”而言,也幾乎都是沒有證據的“想當然”。
所稱“密宗”,係由“番僧”亦烏思藏“剌麻”傳入者。張昱《可閑集》卷二《輦下曲》:“北方九眼大黑殺,幻影梵名紇剌麻。頭戴髑髏踏魔女,用人以祭惑中華”[57]。文震亨《長物誌》卷七《番經》:“常見番僧佩經,或皮袋,或漆匣,大方三寸,厚寸許,匣外兩傍有耳係繩,佩服中有經文,更有貝葉金書,彩畫天魔變相,精巧細密,斷非中華所及。此皆方物可貯,佛室與數珠同攜”[58]。而所稱“河西”,特別是在明代,並不隻指“西夏”故地,而指包括元宣政院轄地“吐蕃等處”亦“脫思麻”宣慰司所治的“河州路”亦“河州”等地。邱浚《瓊台稿》卷二四《王竑神道碑》:“大父諱俊卿,洪武中,以軍功起為福州衛百戶,坐事謫戍河西,遂為河州人”[59]。暨,《元典章》卷五七《刑部諸禁雜禁》:“至元十八年十一月,禦史台承奉中書省劄付:據宣徽院呈,提點教坊司申,閏八月廿五日,有八哥奉禦傳奉聖旨道與小李:今後不揀甚麼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裏休做者,休吹彈者,四天王休妝扮者,骷髏頭休穿戴者。如有違犯,要罪過者。欽此”[60]。據行文,應該是從“天魔”故事改變的雜劇。因此,與其說至元中就存在著同名的舞蹈,倒不如說順帝將曾被禁止的“十六天魔雜劇”改編作“十六天魔舞”。
在釋典中,“佛”與“天魔”雖是“正”、“反”的一組對立;但是,由於佛教以現實為“空、幻”,世俗所表像的“善、美”同樣也是必須克服的“天魔”。基於這一層,遊離於“教”、“俗”二界始終不能“覺悟”的士子,往往會對茲向往。劉禹錫《劉賓客集》卷外一《答樂天戲贈》:“矻矻將心求浄法,時時偷眼看春光。知君技癢思歡燕,欲倩天魔破道場”[61]。蘇軾《蘇軾集》卷詩三二《葉教授和溽字韻詩,複次韻為戲,記龍井之遊》:“訥庵有老人,宴坐天魔哭。時來獻纓絡,法供燈相續”[62]。陸遊《劍南稿》卷一五《讀杜詩偶成》:“一念寧容事物侵?天魔元自是知音”[63]。不僅如此,該詞還被用來形容靚麗的花朵。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二○《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山榴花似結紅巾,容豔新妍占斷春。瞿曇弟子君知否?恐是天魔女化身”[64]。毛滂《東堂集》卷四《琳老送瑤花數葉,雲作香燒氣甚清馥》:“璀璨誰將玉作春?天魔故惱老詩人”[65]。範成大《範石湖集》卷二《樂先生辟新堂以待芍藥酴醿,作詩奉贈》:“天魔巧伺便,作計回剛腸。多情開此花,豔絶溫柔鄉”[66]。由此,“十六天魔”舞蹈所體現的,既有“道法”,又有“香豔”。而元順帝、楊維楨所喜好的,或許就是這種“香豔”!?
對於傳統的“中國”文化來說,“十六天魔”舞蹈可說是一種“異質”;這應該就是部分士子有意無意將之貶斥的潛內因素。不過,如果將“中國”的範圍擴大到諸如明代“貴州”、清代“台灣”等原本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異途同歸”所導致的文化“趨同”,也能由這味“異質”將數個互相阻隔的地段聯係起來。田雯《古歡堂集》卷七《迎春詩》:“逐隊結連各變化,風檣陣馬神飛揚。僰童年紀十四五,朱鉛塗麵錦禰襠。或彈箜篌弄箏笛,或披甲胄揮戟槍。或騎兕象佛子國,或鬥珠貝波斯羌。壯者壁壘頗與牧,美者嬌冶施兼嬙。旋風豈類天魔舞?當筵不是成都娼”。“木瓜金築接六詔,一發萬裏西南疆。山青敢嗟瘴癘毒,雪消且喜梅花香。羅施之戲迎春曲,放衙觀者如堵牆。他時采作黔俗記,蘆笙夔鼓牂柯鄉”[67]。董天工《台海見聞錄》卷二:“番俗成婚後三日,會親宴飲,各婦豔妝赴集,以手相挽,麵相對,舉身擺蕩,以足下軒輊應之,循環不斷,為兩匝圓井形,引聲髙唱,互相答和,揺頭閉目,備極媚態。範巡方(鹹)有絶句:妙相天魔學舞成,垂肩瓔珞太憨生。分明即是西番曲,齊唱多羅作梵聲”[68]。當然,這並不意味:茲二者就是“天魔舞”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