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欲加之罪(1 / 2)

愛德華六世的去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的登基,暫時吸引了歐洲各國的注意力。也讓除了德意誌帝國之外的軸心國同盟的成員國,沒有像德意誌那樣采取強硬的手段公然頒布反猶法令。這主要是因為大明帝國的皇帝在倫敦,雖然厚照沒有就歐洲的形勢發表任何看法,但是誰都明白,大明皇帝陛下定然是不滿意的,隻不過人家不說。但不說比說出來更可怕。

各國暫時不敢跟著阿道夫折騰了,而且有了這樣一個緩衝期,也讓各國能夠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德意誌的做法,這麼一看就看出門道來了。一些新近加入軸心同盟的國家先後偷偷的開放邊境,允許從德意誌逃出的猶太人從本國過境轉道大明。雖然表麵上這些國家並沒有指責德意誌和阿道夫的做法,但是背地裏做的事卻已經說明,他們對阿道夫的理念產生了懷疑。軸心國同盟雖然看似不少但有多少是和阿道夫一條心的就不好說了。

阿道夫自然也清楚這個情況,本來他的計劃執行的很順利,阿道夫可以借著反猶的浪潮,把更多的國家聚集到自己身邊,徹底孤立英國法國和波蘭。但是因為伊麗莎白的登基讓他的計劃突然出現了一個停頓。阿道夫焦急的等待著大明皇帝陛下離開倫敦,離開歐洲。雖說阿道夫和夏明翰有過協議,大明不幹涉歐洲事務,但是你總不能再大明皇帝的眼皮底下就開打,那樣做等於是撕破麵皮,後果難料哇,阿道夫隻得耐心等待時機。

阿道夫能等,卡洛斯可不願意等。他的弟弟斐迪南在華沙遇害這件事一直沒有搞清楚,波蘭向西班牙通報了調查進程,但始終沒能查清幕後主使,也沒辦法給西班牙一個滿意的答複。於是卡洛斯決定親赴倫敦麵見朱厚照,請求大明就此事進行斡旋。

就在卡洛斯動身趕往英國的時候,大明皇帝恰好離開英國返回了大明。卡洛斯緊趕慢趕也沒趕上和厚照見一麵,卡洛斯對此很是無奈,他中途返回西班牙之後,前往柏林拜見了阿道夫。

不久之後,阿道夫以軸心國同盟盟主的名義,邀請索別斯基赴柏林商談解決斐迪南事件的解決辦法。

三國首腦會晤之後,阿道夫沒有提出其他的要求,隻是公開表明斐迪南遇害純屬猶太人組織的報複行為,要求索別斯基在波蘭境內施行和德意誌一樣的法令,索別斯基當場予以拒絕,會晤不歡而散。

事後,柏林日報大造輿論,聲稱波蘭政府已經被猶太人所左右,波蘭即將成為猶太複主義分子的大本營,是歐洲的最大隱患。索別斯基對此輿論嗤之以鼻,以索別斯基在歐洲的聲望,納粹的這種輿論誹謗攻勢還不足以讓所有的歐洲人相信。

當戈培爾將這個不太好的消息告訴阿道夫之後,阿道夫已經等不及了。

“輿論就是為戰爭提供一個合理的借口的,不管別人相不相信,這個借口已經有了,我們還等什麼呢?等著所有人都相信嗎?用不著,今後德意誌用不著看別人的臉色,也不比問別人的意見,因為他們都不如德意誌優秀,他們的思想已經僵化了,歐洲已經變成了不思進取的歐洲。這個局麵必須打破,而我就是打破這個局麵的人。戈培爾,從明天開始,輿論攻擊轉向索別斯基,就說他是猶太人的幫凶。他要將整個歐洲出賣給猶太人。”

戈培爾:“我的元首,這樣說有誰會信呢?”

阿道夫:“不信就對了,當我們的軍隊攻占了華沙,波蘭人一定會激烈的反抗,他們都是猶太人組織的。基調就是這樣,怎麼說你去想。”

“好吧我的元首,我會讓您滿意的。”

“你怎麼做我都滿意,我更看重的是我的將軍們能不能讓我滿意。”

大明正德二十六年二月,阿道夫在德意誌帝國陸軍總參謀部召開秘密會議,在會議上阿道夫公布了“波蘭戰役計劃”,作戰代號為《白色計劃》。阿道夫在會議上簽署了作戰命令,至此德意誌的戰爭機器悄然運轉起來。

德軍總指揮部為隱蔽的突襲波蘭,預先在兩個方向上隱蔽地展開了部隊。在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集結了由21個師編成的“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3集團軍(司令官屈希勒爾上將)和第4集團軍(司令官京特?馮?克魯格,下轄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總指揮官為馮?博克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