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西周後期,諸侯林立。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權奪勢導致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戰爭加上沉重的苛捐,讓很多百姓在一夜之間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出於無奈,很多人隻好留落他鄉,靠乞討為生,生活苦不堪言。
在遠離鎬京的褒國卻是另一翻景象。漢水綿綿不斷流經褒國,讓褒國變的美麗而又富饒。褒國的城池坐落在褒河邊上,褒河是漢江上遊的一條支流。此處,山高穀深,山上樹木繁茂。在滄山翠柏之間,星星點點的寺院隱藏其中,陌生人到此,隻隱隱聽的辰鍾聲在清晨的濃霧中若有若無。好一個人間仙境!
這裏人傑地靈,連地名也很獨特。由東向西,先是一群散落的寨子,張寨、宗營、趙莊、範寨……,村民多以種植和養殖為生。然後就是褒河由北向南流入漢江。在褒河邊上,依水而建的一片城郭就是褒國的城池—褒城。褒城的背後不遠就連著一片淺山,在後麵就是深山,這山依偎在城的邊上,也因此得名—連城山。
連城山盛產板栗和荊條。荊條葉、莖、果實和根均可入藥,莖葉治療久痢,種子為清涼性鎮靜、鎮痛藥,根可以驅蟯蟲;花和枝葉可以提取芳香油。枝條堅韌,為編筐、籃的良好材料。深山區的山民多以荊條編製農具和生活用品為生。淺山區的山民多以種桑養蠶織綢和種果樹為生,這裏土地肥沃,光照時間充足,特別適合果樹的種植。尤其以產桃子出名。這裏產的桃子個大皮薄、汁多肉厚。為褒太後所愛。褒太後是一個堅強果斷的女人。褒太後的兒子褒珦正是褒國的國君。褒珦在母親的教導下成為一個勤政愛民,年輕有為的君王。褒珦繼承了褒國的王位,同時也繼承了他的父王在西周王朝的士大夫官銜。
褒國的開國國君是有褒氏,其人聰明睿智,勤勞勇敢。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辭勞苦,任勞任怨,曆經十餘載,終於完成了大禹治理洪水,拯救華夏子孫於水深火熱之際。以有褒氏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周南(今天漢中市以北),建立了諸侯王國。享國時間悠久,曆經夏、商、周三朝。褒國在冶煉、農業等方麵,其生產技術水平不亞於關中及中原等殷商周政權中心區域。這裏土田肥美,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梁州之域最為膏腴的地區。
到西周後期褒國已建國有一千年的曆史了,褒國在曆代國君的帶領下,迅速地繁榮昌盛起來。褒國城內商鋪林立,熱鬧非凡。城東是一個自由市場,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仔細一看,賣東西的可真不少啊。從生活用品衣帽鞋襪到珠釵玉器、農具、刀具、兵器等,樣樣俱全。賣吃食的小販穿插其中,叫喊的最為賣力。“熱豆花嘞,一貝來一碗啦”,“棗花鏌鏌,兩個一貝了”……。在這褒國城內,看到的就是一幅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畫麵。這些勤勞的百姓,忙碌而又快樂的生活著。日子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
如果說這群百姓裏麵最快樂的,那就要算那個在城東市場上賣藤具的張二壯了。張二壯,家裏排行老二,人稱張二。這個張二長的高大魁梧,常年風裏來風裏去,曬的麵龐黝黑。別看張二長的黑,編藤具的手藝卻很精湛。他編的藤具不僅結實耐用,還很美觀,每一件都更象一件藝術品。讓人見了就愛不釋手。除了會編些桌、椅、板凳、籃子、筐子之類的生活用品,他還會編一些小玩意,小帽子和小箱子什麼的。這些個小東西是隻送不賣的。算是張二賣藤具空暇時間裏的一種自我消遣。編藤具的荊條,山上有的是。張二將這些小東西編好後,就掛在他藤具攤邊的樹上,有人喜歡,張二就順手取下來送給他。客人接過張二贈送的小玩意很開心,一邊欣賞,一邊誇獎張二精湛的手藝。這個時候張二隻是忠厚地笑笑。有人喜歡自己的手藝自然很開心,也不用花什麼代價。編這些小東西的用的荊條是藤農具用剩下的下腳料。褒城外的連城山上有的是荊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