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社交--通過他人來滿足自我的欲望(1 / 3)

第七章社交--通過他人來滿足自我的欲望

第一節我們為什麼要參與社交?

很多人都害怕孤獨,害怕被孤立,喜歡群居,希望被他人所喜歡、認同與接納,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具有社交欲望。但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獨處,不喜歡參與社交,甚至害怕社交呢?原因在於,他們在社交方麵的欲望長期得不到滿足,從而被抑製了,如果他們參與社交時,體會到的經常是痛苦感而不是快樂感,那麼他們對社交的欲望就會變得越來越弱。其他欲望也是一樣,比如求知欲,如果一個人的好奇心總是得不到滿足,那麼他對那些未知的事物就會越來越沒興趣,他的求知欲被壓製了。或者征服欲,如果一個人經常在競爭中失敗,那麼他就會討厭競爭,害怕競爭,當不得不參與競爭時,他們一般很容易妥協與投降,他們不再爭強好勝,征服欲望變得很弱。同樣,如果一個人經常被他人控製,他就會對控製這種行為很反感,這種欲望也就很弱。

那麼,社交欲望最初是如何產生的呢?

1。當人剛出生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被動的參與了社交,此時父母是我們唯一的依靠,離開了他們,我們就會感到無助與恐懼,當我們逐漸長大,要離開父母獨自麵對陌生的環境的時候,我們首先會做的就是,尋找盟友,尋找可以依靠可以幫助我們的人,從而緩解我們對未知的恐懼。

2。我們的欲望一般需要借助其他事物來滿足。比如我們需要食物來滿足食欲,需要房子和武器來滿足自我保護欲,需要新鮮東西來滿足求知欲,需要異性來滿足我們的****等等。這些能夠滿足我們欲望的食物、房屋、交通工具、原材料、金錢、知識、信息、各種生活用品,甚至是人,我們稱之為資源。

資源有兩種渠道可以獲得,第一種是從大自然中獲取。大自然有無限的資源,比如石油,光,金屬,能量,食物,木材,石頭等等,但獲取那些資源需要一定的工具、技術和精力。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工具和技術,那麼效率會很低,在原始社會,人們主要是直接利用大自然中的資源來滿足欲望,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這種生活有時候會很艱難,因為惡劣的環境會時刻威脅人們的生命。

另一種獲取資源的方式,就是從別人手中獲得。這種方式很顯然比前者更容易,但這種方式需要我們與別人打交道,於是社交行為產生了,此時,社交行為是我們獲取資源的策略,但是,一旦這個行為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利益時,社交本身就成了我們的欲望。

第二節?社交策略

既然有了欲望,那麼人們必然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策略來實現這個欲望。

人們在社交欲望的驅動下發生了社交行為,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關係我們統稱為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但如果我們用欲望的角度分析它,就能看清它的本質。

從科學角度來說,每個人大腦之間並沒有功能上質的差別,隻是在個體間有細枝末節的差別。所以,當你了解了自己的欲望,就等於了解了別人大部分的欲望。而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欲望驅動的,所以你就可以洞察別人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欲望與企圖,從而更好地應付人際關係。

社交策略總的來說其實隻有兩種:競爭與合作。

一、競爭

由於資源對於每個人的生存都至關重要,所以沒有人會願意無緣無故將自己的資源讓給別人,於是有些人就產生了征服欲望:一方麵通過征服他人來獲得他人的或者公共的資源,另一方麵,保護自己的資源。於是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各種競爭行為,比如,用欺騙、威脅、暴力等手段,搶奪別人的或者公共的資源變成自己的資源。

當然,這裏所說的資源,並不單單指物質。征服欲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物質資源,然而,當它演變成我們的潛意識以後,征服本身就會帶給我們快感,即使它最終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資源。所以,我們有時候會隻是為了證明我是對的,我比你強等等與別人發生競爭行為。

競爭使的勝利的一方可以奪得失敗方的資源,但每個人一般占有的資源都是很有限的,搶完了就沒有了,所以那些勝利者想出了更高明的方法,即控製失敗者為自己收集資源,創造資源,這樣就持久地解決了資源問題。人們對他人的控製欲就這樣誕生了,可見控製的前提是征服,如果你無法征服他人,也就無法控製他人。

社交欲望實際上是征服欲和控製欲這兩大高級欲望的綜合體。所以,人際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關係,它充滿了控製與被控製,征服與被征服的各種博弈。

讓我們來看看最基本的競爭行為,以及它們的作用。

競爭行為作用

攀比,炫耀這是最初級,程度最輕的競爭行為。比如,兩個小男孩一起玩,他們會在身體的力量,身高,速度,智力方麵進行攀比,攀比以後優勝者就擁有更多的權利,比如領導權,話語權,利益分配權。如果這時候他們要分配一個蘋果,不考慮道德等價值觀的影響,那麼競爭中的優勝者將會把一大半的蘋果給自己,而競爭中的失敗者也因為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接受對自己不利的結果。

一般競爭行為是由弱至強的,先是傷害自尊,然後是威脅,再實際傷害身體,最後消滅生命。?

請求,勸導,說服,提醒,談判當競爭雙方誰都不願主動讓步,但又不想破壞彼此關係的情況下,其中一方就會試圖采取請求、勸導,或者說服等方式,讓對方讓步。

要求,警告如果溫和的態度無法使對方讓步,那麼其中一方可能會采取嚴厲的態度要求對方讓步。

比賽,較量如果要求也不起作用,他們就會發生一些實際的互相較量的行為,分出高低強弱,從而確定彼此的地位。

嫉妒較量中的失敗者,可能表麵上會妥協,但內心卻不甘心失敗,他們想通過其他方式來征服對手。

嘲笑,嘲諷如果處於劣勢的男孩對蘋果的分配不滿,提出質疑,那麼處於優勢的男孩就會嘲笑和挖苦他的弱點,這一般是競爭中的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行為。目的是讓對手主動放棄競爭,讓出資源。

欺騙如果無法直接戰勝對手,那麼他們可能用較為隱蔽迂回的方式來奪取資源。

謾罵,責罵,誹謗如果這時候,處於劣勢的那個男孩還不服,那麼自認為有優勢的男孩就會對他采取進一步的措施,比如謾罵,責罵、威脅。目的是讓競爭對手感到恐懼,從而放棄競爭,放棄相應的資源。

威脅,恐嚇,敲詐這是從語言攻擊向身體攻擊過渡的一種競爭行為,如果對方沒有妥協,那麼可能就會遭受切實的身體傷害。因為身體上的傷害會真切的激發人的自我保護欲,從而使對手放棄競爭以求自保。

身體傷害,毆打,暴力當競爭關係嚴重,無法通過語言來征服對手時,就會采取更激烈的行為。

謀殺,暗殺當競爭關係涉及大量的資源、重要的資源,競爭雙方都不會輕易放棄時,可能就會采取極端措施,消滅對手。

戰爭,殺戮即當兩個群體發生嚴重的競爭關係時,就會產生的極端競爭行為。

?人們對於資源的競爭行為,是一種零和遊戲,即其中一方得到的資源必是他人失去的資源。競爭對個人來說雖然有時候是有益的,但競爭是相互的,有勝利也有失敗,沒有人可以一直勝利,如果失敗,個人將要付出代價,可能不僅僅是失去資源,甚至可能失去生命。

從人類整體的資源總量來看,競爭行為並沒有增加資源總量,甚至減少了資源總量,因為競爭行為中會有資源的損耗、浪費,甚至一些珍貴的資源遭到破壞。比如戰爭,它使得競爭雙方的食物、房屋建築、武器、身體、時間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耗。所以競爭行為,對人類整體資源來說,必然是一種損失。

而合作,卻可以增加人類整體的資源總量。

合作可以提升創造資源的效率。比如一個人有一座礦山,但他隻能靠人力來挖礦。另一個人有一些挖礦的機器,但找不到合適的礦山,於是閑置在那裏。如果他們合作,就很快可以把這些礦開采出來,從而為雙方獲益。

合作可以整合人與人的資源,提升資源的利用率,達到雙贏的效果,比如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獨立生活時,需要兩個廚房,兩個衛生間,兩張床,當他們結為夫妻後,很多資源就可以共用。

?可見,合作的很多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於是,人們為了使每個人都能過得更好,開始嚐試與彼此合作。

但是,人的本能欲望是自私的,而且每個人的欲望大同小異,我們潛意識裏的征服欲和控製欲時刻在發揮作用,即使是對最親近的人,最愛的人也不例外,比如戀人會因為誰來洗碗,誰聽誰的而爭吵,家長會命令孩子做某事而孩子會逆反,更不要說那些陌生的,我們不在乎的人。所有人類的衝突、戰爭、傷害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欲望的衝突造成的。人類的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戰爭史,為了爭奪土地、財富、資源、權力等等,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擠壓他人的欲望。由於人性是如此的自私,所以,人與人一旦接觸,就會矛盾重重,衝突不斷,使得彼此之間的合作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人與人之間要想合作,避免鬥爭與傷害,每個都必須要克製自己的欲望,要學會自律,平衡好與他人之間的欲望,我們才會與他人和平相處。一個懂得照顧他人欲望的人,懂得在欲望麵前自律和適可而止的人,才會贏得他人尊重,別人才會願意與你合作。而自私自利的人,隻會受到別人的排斥。

二、合作

一般來說,通過他人的幫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比什麼都自己做更容易,這是我們與他人合作的主要動力。

比如對大部分人來說,賺錢去買米比自己種米要容易,賺錢買房子也比自己蓋房子容易,幫助老板賺錢獲得利益分成比自己創業要容易,每個人都做自己專業的事,把不專業的事交給別人去做,那麼每個人的社會價值都會最大化。

如果有一件事情,你需要花10個小時才能完成,別的專業人員可以隻花1個小時就幫你辦到,而他隻收你20元錢,如果你做自己擅長的工作每個小時也能賺20元,那麼你10小時就能賺200元,而你隻需要花20元請人幫你做那件不擅長的事情,等於為自己節省了180元錢。這就是資源整合,人際關係最大的作用與動力就是資源整合,是雙贏。很多時候,為了對付強大的敵人、解決大的困難,或者完成獨自一人無法完成的事情,我們需要合作者。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競爭和傷害,還可以幫助我們用最少的成本、時間達到我們的目標。

?合作其實是讓我們自己的欲望與他人的欲望進行互補,想要從他人那裏獲得好處,就要先滿足他人的欲望。

現在很多欲望可以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來滿足,即與他人交換商品與服務,所有的商品與服務按市場價格交易。這種方式是目前社會中最普遍的方式,我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提供商品和服務給需要的人,換成金錢,然後再用金錢去購買其他人製造的產品與服務,來滿足我們的各種欲望。

但是還是有很多欲望,無法用金錢來滿足的,況且有些欲望,其實我們隻要掌握一些技巧,並不需要我們付出很多的金錢、時間、精力、就可以滿足對方,既然利人不損己,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三、團體內部競爭

現代社會,人們不再什麼都自己做,而是與他人建立各種各樣的團體和組織,在團體內部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創造資源。這促使獲取資源的效率越來越高,同時,這就意味著一個人不可能獨立生活,我們要與他人交換各種資源和服務。一般而言,人與人合作獲得的總利益,比各自獨立行動獲得的利益總和要大得多,但在利益分配的時候,人的欲望最初的目的是滿足個體的需求,所以我們都希望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樣,對於別人來說也是如此,所以合作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產生競爭。

可見,人際關係是一張合作與競爭並存的關係網,當你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時,你們是在合作,是盟友,但當你們分配利益,或者發生其他欲望衝突的時候,你們會麵臨競爭,你們是敵人。

社交根據發起者的不同可分為兩種:主動社交和被動社交。主動社交即你是這場社交行為的發起人,相當於你扮演了控製者;而被動社交,即他人主動與你交涉,你在不情願,或者出於某種利益考慮下而參與的社交,被動社交中你是被控製者。雖然,無論是控製者和被控製者,都認為自己會在這次社交中獲益,因為欲望是行為的驅動力,沒有人會做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事情。但是,控製者與被控製者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控製者可以決定信息是否隱藏與公布,那麼控製者的掌握的信息必然比被控製者多,而掌握了信息,也就掌握了主動權,掌握了最終受益的分配權,因為控製者會優先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一般情況下,控製者獲益會大於被控製者。

當我們參與社交時,為使社交結果按我們的意願發展,我們需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而社交成員的社交能力的不同,決定了各自在團隊中的地位及收益的不同。一般來說,社交能力弱的人,在社交中處於被動,獲得的收益少,甚至造成損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害怕社交,逃避社交行為。而社交能力強的人,他們擅長於征服與控製他人,擅長於競爭與合作,往往會主動參與社交,在社交中獲益也多,他們會喜歡社交,甚至依賴社交。

社交能力主要是兩種:合作能力與競爭能力。合作能力決定了你對團體的價值,競爭能力決定了你在合作成果中的利益分配比例。

?競爭能力,即與其他個體相比而言的生存能力。那些能力和貢獻相當的人,為了爭取在團體中個人的權利和地位,必然會發生競爭,競爭最重要的是需要盟友,所以需要內部小範圍合作,即建立團體內的團體,如果每個人都建立小團體,這時候個人的競爭將轉換成團體的競爭,而團體與團體的競爭則會產生矛盾,因為也許你是兩個團體的共同成員,這也就意味著你需要選擇與背叛。

事實上,競爭行為不隻是會發生在敵人之間,我們會與任何與我們相關的人發生競爭行為。包括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等。當他人有意無意地嘲笑、否定、謾罵、責備你或者你對他人做出這些行為時,這些行為就是競爭行為。首先我們要知道,他們之所以會有這些行為,是因為他們的征服欲和控製欲在發揮作用,這樣的行為會滿足他們的征服欲與控製欲,並使他們獲得快樂,但他們自己未必知道。當然,這樣做可能會使你感覺痛苦,那麼如何回應他們呢?

如果對方是出於善意,比如家人朋友,占著為你好的名義責罵你、取笑你、貶低你,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1。如果我們選擇對抗,反擊,也許隻會使爭吵不斷,甚至讓對方傷心,因為他可能會想,我明明是為他好,他為什麼這樣子對我?從而造成彼此關係的疏遠。

2。如果我們進行勸阻,告訴他我不喜歡他這種表達的方式。那也未必會奏效,因為這種方式已經成了他的性格和習慣的一部分,這些是潛意識,而改變潛意識是需要不斷地重複,並且首先你能說服他自己意識到需要改變。

3。所以,如果第二種方式無法奏效,那我們隻能承受。從欲望水平的角度分析,如果你習慣了對方的表現方式,那麼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很多情緒上的傷害。另外,如果他們說的內容是對你有幫助的,那麼也許你應該承受那些附帶的情緒損失。

團體按照組成原因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1。因血緣產生的團隊。

團體

等級團體成員間

情感成員間

合作關係成員間競爭關係成員數量

一級家庭,家人很強很強很強很少

二級家族,親戚強強強少

三級民族,種族中等中等中等多

四級人類弱弱弱很多

五級生物很弱很弱很弱很多

2。因生存地理位置產生的關係。

團體

等級團隊成員成員間

情感備注

一級家庭親人很強家庭是一個人各種基本的欲望的保障。為了個人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繁殖和養育後代,我們需要成立家庭。

二級公司,組織同學同事強人們之所以會成立公司,把一群有相似技能的人集中到一起勞動,是為了更好的分工合作,共享信息和資源,提升創造價值的效率。

三級城市,社區同鄉中等人們居住在一起,建立了部落,城市,是為了共同對抗大自然的災害以及其他生物的威脅,為了更方便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