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四十 坐三輪兒車看宋莊藝術節(1 / 2)

四十坐三輪兒車看宋莊藝術節

王棟棟(老賈:一棟棟是藝術國際網記者,這是他采訪2009年宋莊藝術節後所寫)

現在的藝術節已經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了。雖然難以提起大家的興趣,但藝術節的規模卻越來越大,這似乎並不是因為觀眾對藝術熱情的激增,在筆者看來更大原因是主辦方或當地政府的闖勁兒越來越大。因為目的不過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這裏有這麼回事,要讓人知道有這麼回事不是一件難事,在今天看來,多吆喝一些媒體過來走一趟就可以達到目的。至於到底期望民眾對此有多深的了解和認識卻不是主辦方考慮的問題。早在今年7月份的宋莊藝術節新聞發布會上,就有100多家媒體受邀參加。上麵坐著領導講話,他們以“文化造鎮”為口號,大有發揚優秀傳統,預見未來,開辟天地的決心。他們的目標是,通過舉辦活動逐步建立起宋莊和各地藝術家群落組織人長期合作的機製,從而使以後的宋莊文化藝術節逐步辦成全國乃至世界多地藝術家群落共同的節日,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藝術活動、藝術品展和交易的盛會。這當然不失為一種壯誌,實際上就是要建立起一種“宋莊話語”,實現一種充滿野心的構想。但在一個缺乏激情的年代期望得到狂轟濫炸的媒體效果,主辦方自然要費勁心機,在老遠的地方就安排了大巴在等候記者朋友的到來,然後贈送禮品,補償勞務費,接著又派專人引領記者朋友參觀展覽。所以,我們也不難知道宋莊為什麼如此出名了!

筆者的身份本來是受邀出席藝術節的記者,但並不想享受他們的大巴待遇,更想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去瞧瞧另一種視野,於是坐著三輪兒車去看了展覽。小輪子轉了幾圈才發現不知道看哪裏,於是就下車逮了個戴紅套套的誌願者(他們都是當地的村民)問問,本想請他推薦推薦看點,結果他滿臉茫然,一問三不知。又過了幾百米又發現個戴紅套套的,我沒下三輪兒,直接透過窗戶問他知道尚堡美術館嗎,他果然不知道,並擺手示意。可能也是太巧的原因,我問的這兩個人他們都不知道。於是在搖搖擺擺中終於到了尚堡美術館,聽說這裏是本屆藝術節頗為重視的青年策展人組織的多個展覽聚集地。館外裝飾看來還不錯,不像村級美術館。館內聲音很大,又是電子設備的聲音,又是人走路和說話的聲音,不知道是熱鬧還是嘈雜。場子很大,共四層,空間格局很怪,這時看來有點不像美術館了,好像原先是準備做商場,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商場沒有開起來,於是強行弄成個美術館。由於“商場”的標準要求空曠明亮,所以裏麵基本上沒有隔斷,再加沒有裝修,沒有標識,所有的展覽,所有的作品,和所有的人兒,全部混雜在一起,簡直跟木樨園市場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想要在裏麵尋找你預先想看的作品和展覽,真的跟大海撈針差不多,很困難。不可思議的是,我居然試了一把,決定去找一個朋友策劃的展覽,我正準備前進,但腦子裏突然浮現出看不到邊際又走不到盡頭的木樨園,我卻步了,於是就去問問前台戴紅套套的,一問三不知,而且還沒有展覽簡介和相關資料。他讓我去問門口那個戴紅套套的女的,我走過去謙恭的詢問,還是沒有問到。後來我在她指示下又問了兩個人,最終還是一無所獲。為了捧朋友的場,我決定自己去尋找,我好不容易在三樓的一個角落裏找到那個展覽。後來聽朋友介紹才知道,這些展覽都是兩天時間匆忙布置出來的。

坐著“嘟!嘟!嘟”的火三輪兒,我又來到宋莊美術館,這裏布置著成都藍頂藝術群落展和南京幕府山藝術群落展。好在還有標識,能分辨出一樓的是藍頂群落的,二樓的是幕府山群落的。但心裏還是感覺不到滋味兒,因為全部的畫都布置得密密麻麻地,大小,色調,內容似乎全部都沒有考慮就湊合在一起。也沒有主題,沒有規劃,完全可以把這裏看成是“宋莊博覽會”。所以在這裏更分不出好畫和差畫,所有作品都是一樣的。在主辦方的宣傳資料裏這樣敘述:“‘群落!群落!’展,我們的重點在於為社會提供一種藝術家群落藝術的基本麵貌,以及藝術家和當地社會各種關係的範本。”無疑,我們沒有看到這種群落的特殊性,以及藝術家與當地社會的各種關係。其資料裏還說:“無疑任何藝術家群落的藝術質量都是良莠不齊的,甚至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為數很少,藝術作品麵貌的雷同也在所難免。”但這無疑也不能成為回避展覽籌備倉促、策劃草率問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