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歲的時候,我忽然有些失望,厭倦了每日朝八晚五的生活,疲憊著循環往複的工作。青春,早已遠離了我的生活,逞論日新月異的憧憬和希望,就連轉瞬即逝的激情也已不再飛揚。
從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十年的時光,有人用它成全了一段感情,有人用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還有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諦。而我,漂泊的十年,珍惜又荒廢的十年,如今孑然一身,平平淡淡,過著規律而呆板的生活,保持著中年人的節製和忍耐,常常深感青春已逝的落寞。早年看王朔的小說中提到:“年輕的時候喜歡一往無前,以為隻要向前就能看到幸福。後來一路走來,發現最美好的風景都留在了後麵。”從步入社會那天開始,我們的人生軌跡似乎已經被注定向著某個方向發展,盡管過程可能波瀾壯闊,曲折不平,但就像衛斯理的小說《規律》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們在上帝的眼裏隻不過是原地畫圈的蜜蜂,忙碌但卻機械。
和我同樣走過青春、步入中年的同齡人,也許和我一樣,或多或少在緬懷青春的美好。有些人已經功成名就,有些人也許窮困潦倒,或者,大部分人像我一樣,努力過,彷徨過,失落過,也叛逆過,滿足過,激動過,最終隱身在茫茫的人潮中,歸於固定的生活軌跡。而比我們還小的年輕人,則毋容置疑地或多或少重複著我們曾經的路,在各自的人生中不斷探索,繼續前行。
那些曾經逝去歲月的美好和感動,那些在心中纏繞不斷的情感與激情,他們未曾遠去,久久地在我腦海中盤旋,交織出一幕幕人生的大戲。在哭笑相間的情感中,通過時光的隧道,我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曾經單純可愛卻又任性自負,曾經抱負遠大卻又不喑世事,曾經風華正茂卻又蹉跎歲月……
我們的青春,就這樣被浩浩蕩蕩的負債買房、集體趕婚、無畏北漂和冷酷仕途所淹沒,沒有生離死別的壯烈,沒有生死相許的淒美,沒有鮮花怒放,也沒有白雪飄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部分人做不到完美平衡和安然接受,隻能去妥協和放棄,但除了努力,直到動彈不得,我們還能做什麼?
隨著時光的遠去,很多人和事開始漸漸模糊,冥冥之中,我總感覺有義務記錄下這段歲月。在這個處於劇烈轉型期的特殊時代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血淚,每一份血淚最終彙成了這個時代的滾滾紅潮。而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這股紅潮中翻騰的浪花,印記和見證了這個時代曾經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