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高高的陡崖上
我抬頭仰望k389+300的陡崖,那裏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此起彼伏,一塊巨大的危岩凸顯鑲嵌在崖壁上,似乎隨時都有可能脫離母岩,掉下來的樣子,我形象的叫他杏鮑菇石。杏鮑菇石寬約15米,高約50米,在杏鮑菇石的崖頂,任有半麵山的崖壁,坡麵達70--80度,高約300米,寬約250米,與杏鮑菇石上下呼應,兩側坡麵都高出中間很多,而杏鮑菇石就鑲嵌在半山腰衝溝的右側,山脊的崖壁上,它的腳下就是衝溝的出口,寬約5米,就像一個喇叭口,上大,下小。杏鮑菇石距鐵路大橋麵,高約200米,其與母岩岩體之間已形成20--30cm寬的裂縫,該裂縫縱向長約60米,深度約20米,在側麵衝溝內,兩側坡麵高陡,達60--70度,坡麵節理發育,岩體破碎,易產生崩塌,溝內可見塊石堆積。衝溝溝心出口縱坡坡度,達50--60度,其縱向與鐵路大橋夾角約45度,衝溝出口垂直地麵與大橋中心線約5米的樣子,與大橋垂直高差約130米,坡麵約80--90度;整個山體均為石灰岩岩體。當衝溝、溝內有碎,塊石順溝心向下滾落,並衝出溝口時,將對下方鐵路大橋產生很大破壞,危及行車安全。
在整個峰巒疊嶂的陡崖上,生長著一種名貴樹種,白皮鬆,這些黛綠色白皮鬆的根係就像一根根鋼針,牢牢地穿透在石灰岩節理裂隙之間,致使山體仰坡表皮岩體切割破碎。加上受南方的一次大地震的影響,致使山體表皮鬆動,形成危石,在多次降雨,列車震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造成局部邊坡危石發生崩塌、落石。
現在已是17點50分,陡崖上依然熱鬧非凡,那鐺鐺鐺鐺的風鑽聲依然回蕩有聲,使得平靜的山穀跟陡崖上,從此,不再清靜了。我翻開工作日誌,在上麵寫道:2014年4月23日,多雲。k389+300大橋下,1號左樁進度20cm。k389+300仰坡,rxi-075型被動網,上拉錨杆鑽孔兩個,深度?k389+300仰坡架索道300米。k389+700孤石下,清理土方3立方。我合上日誌,就向1級看守房走去,看守房就坐落在xxx江的北岸,鐵路邊的側溝旁、峽穀腳下的一小塊空地上,這裏四麵環山,坡高崖陡,兩岸距離均不超過80米,在xxx江的兩岸,聳立著兩座陡崖,江的南岸,陡崖高約500米,北岸,陡崖高約600米,坡度都在70--90度之間。順著大峽穀一直向前延伸,就要稍微寬闊一些,一條才開通的省級公路就沿著xxx江的南岸一直開鑿而下。在距k389+700米不遠處,k390xxx江的北岸,也有一個工程項目,那裏正在緊鑼密鼓地開挖基坑,修建兩座明洞。所不同的是,這兩個工程項目分別來自兩個不同的施工單位,但有一點是相通的,他們都要經過一座寬5米的便橋來完成各自的工程項目。就在便橋南岸的一塊空地上,也就分別駐紮著兩個農民工施工隊,和k390工程項目部的所在地。而我的工作也就不言而喻了,我是甲方,(設備管理單位)xx鐵路局xx工務段xx車間派駐的安全員。乙方(施工單位):中鐵xxx局集團有限公司,xx路橋公司xx線,k389+300--k390+700山體病害整治工程項目部......下屬一個施工隊:(久明有限公司)施工監理:(xxx監理公司)施工安全配合協議......施工配合方案......施工安全協議書......總體施工組織布置及規劃......技術交底......應有盡有,一項不缺。
今天是高師傅值班,高師傅我們從前就認識,10年前曾在一個工區共事,後來因工作變動,我去了另一個工區,從此,在相隔幾個站的距離,來往就少了。如今,都到了快退休的年齡,我又改口稱呼他老高,不再直呼其名,老高也就樂於接受。其實,1級看守房4位師傅,我都認識,關係處得都還可以。還不光是這些,就連兩個2級看守房的4個協議工,我也認識,就巴掌大一坨,撒泡尿都能轉三圈的地方,總也避免不了一年見上幾次麵的;再說,山裏人厚道,窮地方,鐵路工人在他們的心目中,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