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是非真假(1 / 2)

陳恭的離去讓塗誠多多少少有些意外,不過,看著眼前的烏複雪他反而平靜了下來。

塗誠毫無忌諱地說道:“怎麼?你怎麼會來這裏?”

烏複雪倒也坦誠,坦誠的讓塗誠感到吃驚。

“我受人之邀來的,你的手下沒告訴你嗎?”

塗誠其實也確實收到了羅霍發來的消息,但是他還是想問,因為跟烏複雪打交道,他發現越來越有趣了。

烏複雪每一次總能和看似和他沒有關係的事情上扯上一絲關聯,每一次都看似巧合,卻又合情合理。追查之後才知道,烏複雪就如同他之前推測的一樣,一切都宛如他一手策劃。

塗誠現在急需一個切入點,有了這個切入點,他才能把握住先機,洞悉烏複雪下一步計劃。

所以他發現,和烏複雪的鬥智鬥勇十分有趣。俗話說,言多必失,塗誠此刻已經把和烏複雪的聊天當成一種興趣,一份工作了。

“你很早就認識陳恭?”

烏複雪早知道塗誠會有此問,不慌不忙地回道:“怎麼說呢?可以這麼說,也可以不這麼說。”

這個回答很巧妙,推理演繹法裏最基本的一條斷案法則就是,假設真假法則。就是對於嫌疑人的話,全部反著來聽。我們都知道,一段假話中,如果全是假話,你永遠無法找出真相,但是如果一段假話中,你有十之八九是假話,那麼剩下的十分之一真話就是切入點,即使有些話半真半假也無所謂,因為每一句話中,真話是不會改變的,哪怕真話隻是次要的。隻要存在真話,就有突破口。

曾經塗誠辦過一起謀殺案,嫌疑人的口供是:案發當天,我在鄰縣和朋友聚會喝酒,後來喝醉了,朋友開車送我回來的,我記得當時還下了一場大雨。

其實這段話中,隻有一句是真的,那就是那天的那場大雨。但這就是突破口。

鄰縣那天確實下過雨,至於嫌疑人的朋友有沒有送嫌疑人回家,這就很好印證了。塗誠當天找到了那位朋友的轎車,很快就得出了結論。因為他的車上並沒有被雨水衝刷過的痕跡。轎車有沒有被雨水衝刷短時間內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特別是白色轎車,車身上會留有一條條淡黑色的水痕。

可是,這種假設真假法則似乎對烏複雪無效,因為烏複雪的每句話都有很高的警惕性,永遠都是模棱兩可。

塗誠沒有放棄,繼續追問:“你這話讓人聽得有些莫名其妙了,能不能具體點?”

烏複雪說道:“我確實認識陳恭,但是並不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而是因為他的大兒子陳翔曾經和我在同一所大學。我可以算是陳翔的學長吧,就這麼簡單。你也應該明白,這個事我沒必要撒謊,一查就可以知道。”

“那你出現在這裏,可以算是老同學見麵咯。”

“可以這麼說,也可以不這麼說。你知道的,到目前為止,我還沒見到陳翔的麵,他已經把自己關起來三天三夜了。”

塗誠怎麼也想不到烏複雪會因為這個事出現在陳恭家裏,他一個目的性這麼強的人會因為這些瑣事分心嗎?不對不對,他和陳恭看似並無瓜葛,但實則有千絲萬縷的關聯。最起碼現在看來,當初買下烏家別墅的行為很可疑。是烏家和陳家達成的共識?還是烏家暗地裏的利用呢?塗誠說不準。但是有一點塗誠慢慢領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