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大陸坐擁無盡疆域,地勢高低起伏,山脈綿延猶如一條條巨龍穿梭,而千重山正好位於青龍大陸西部,是整個大陸的西邊最遠的地方。千重山是一座名山,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跡,多少千古名句被傳誦至今。千重山高聳入雲,真的有種山高千尋之感,千重山也是一座奇山,從山腳往上走,全是嶙峋的怪石,看不到一草一木,但隨著崎嶇的山路往上走,山還是那石頭山,但植被逐漸增加,整個山腰之上鬱鬱蔥蔥,數座龐大的古殿隱隱可見,小溪不斷地從山頂流下來,這些小溪乃是山頂的靈泉噴出地表後形成的溪流,靈泉是整個千重山地下靈脈之所聚,大量的靈氣通過泉水滋養了這條山脈的各類生靈。
千重山山頂古木參天,有些幾乎要數人才能合抱,各種奇花異草長在崖壁上,不知有多少年月。靈泉從崖壁上直達半山腰,一條十幾丈長的銀色瀑布從天而降,簡直是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景。在參天古木之間,掩映著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古老建築,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一根根欄杆上雕龍畫鳳,甚是壯觀。隻要在半山腰處就可以看見在山頂的牌樓,牌樓上龍飛鳳舞的寫著兩個大字“易閣”,走進一看才發現這兩個字是由一條條雕琢的小龍組成,這些小龍彷佛隨時都在移動,都在雲中飛舞翱翔,極為正確的詮釋了“易”的意思,也就是一種變化之道,可見雕刻之人也是對易經研究有極深的造詣方才能夠雕刻出如此佳作。
易閣是當年周易真人所創,周易真人可以稱得上是曠世奇才,隻用了斷斷二千年就成為聖人境巔峰高手,為了追求不朽之道,衝擊不朽神位,隻可惜最後消失在九色天雷之下,生死不知實乃一曲悲歌。自從開派祖師周易真人衝擊不朽神位消失以後,整個易閣逐漸沒落再也不複當年的威勢,當年的易閣可謂是修道界執牛耳,今隻算得上中上水品的宗派,閣中人才凋零,拉幫結夥,嫉賢妒能,人人都想占用最多的資源,閣中權貴的子弟,無論天資如何能否修行,直接獲得大量的資源,易閣這頭百足之蟲已經病入膏肓,病倒隻是時間問題了。
易閣建在半山腰,掩映在一片片翠綠之中。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殿,上書“眾生”二字,喚作眾生殿,意欲接納眾生,收集香火之力。眾生殿乃是平常上山的香客燒香的地方,同時也可以多少往功德箱中施舍一二。過了眾生殿再往前走,就到了天師殿,此處乃是易閣傳授功法以及眾弟子修煉的地方,供奉著祖師的聖象。在天師殿的左邊有一排排木屋喚做枯榮殿,枯榮殿是易閣所有弟子的居所。而在後山則是易閣的重地,這裏是一個大山穀,麵積頗為龐大,穀中布滿了青竹,在竹林中零星的分布著些許竹樓,竹穀的大名便是由此而來,竹穀中住的是易閣的一些前輩先賢,所以平時很少有人入穀,顯得頗為寧靜。易閣的後山除了大片大片的竹林外,還有一口靈井,也不知是何時所建,井口呈方形,長寬大約六尺,深不見底。靈井中的泉水不停往外直冒,好似一顆顆碧玉。
在千重山腳不足十丈的地方有一潭碧波,寬達數十丈。當地人稱之為龍潭,大概原因是這龍潭的水從不幹枯,好似有龍居住一般而得名。此時正值中午,大量的人流正在往山上而去,其中大部分都是到山上上香祈福的人。在人流中走出一個身穿青衣的少年,大約十二三歲,皮膚黝黑,頭發披散下來,在頸部用一條黑色絲帶係在腦後。身高六尺而且劍眉虎目,整個人看上去竟有幾分神武。少年肩上扛著一把鏽跡斑斑的殘劍,給人極不搭調的感覺。此刻他正準備上山,不過可能他有點渴了,就走到龍潭邊放下殘劍,蹲在龍潭邊上大口的喝著清澈的泉水。他喝完擦了擦嘴上的水珠,扛上殘劍大步徑直向著山上而去。
此青衣少年喚作龍雙月,師從易閣千葉真人。龍雙月此次乃是奉師命下山前往千重山不遠的一個叫做龍頭山的村子查探凶蛟為患的事,如今他屠戮凶蛟大勝而回。每次山下的村民有什麼怪事千葉真人都會叫龍雙月獨自去處理,這是千葉真人對他的一種考驗,同時亦是一種曆練。畢竟玉不琢不成器,十二三歲的龍雙月在千葉真人眼裏就是一塊璞玉,需慢慢雕琢一番。
易閣天師殿正殿之內,此刻盤坐著三位道人,正對殿門白發老道貌似正在傳授修煉之法,老道一身白衣,方臉略長,頭發自然地披散下來,十分飄逸。老道的白色道袍背後秀有一幅陰陽太極圖,此圖好似在散發著陰陽之氣,一眼看去竟有被吸入太極圖中的感覺。白發老道對麵盤坐著兩個中年道人,一個一身黃衣,衣服上繡著一個鼎,鼎中正冒著靈藥之氣,好像有丹藥從丹爐中飛出一般,端的是神奇無比。另一個道士一身黑衣,個子頗高,身形偏胖,臉上總是布滿了笑容。下巴留有一撮山羊胡,衣服上也有刺繡,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