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節 朝鮮事變-鳳林大君(1 / 2)

仁祖李倧在兒子鳳林大君李淏的勸慰之下,胸臆之中充塞不平之氣漸息。萎頓在一旁的棉榻之上低低喘息起來。他的目光慈愛的望著自己麵前夠受這個充滿英氣的最為鍾愛的兒子,心中感歎。

“鳳林大君素是心懷大誌之人,其兄雖然亦十分聰慧,然入質十年之久,心中所思難以猜想,如若十年之間變化氣質完全倒向胡皇,卻不是我所願意看到的,隻是……,唉!此事隻好等胡虜離境之時方可進行……”

李淏一邊為父親蓋上錦被,自己雖然對於胡虜要父親親自出城迎接之事不滿,此事卻不便溢於言表。想那胡使不過是送兄長歸國之使,提出要父接子之事,實在是於禮法十分不合。隻是五千滿州精騎駐於城外,誰個又能阻止此事呢?

此時,朝鮮由於李淏在父親的支持下,施行了《大同法》將貢物統一為米穀的納稅製度,客觀上加快了朝鮮國內貿易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展。

李淏別了父親,出得宮來騎馬前往都城禦營廳。此時正值隆冬季節近年來,漢城街上行人卻絡繹不絕顯得熱鬧非凡。李淏滿意的看著這一切,心中咐:“大同法的施行確是名符其實的仁政之舉,否則百姓不會如此安民有樂業。隻是不知何時能夠打敗有虜複了大明下,那時自然不必再談貢斌不是更好嗎!”

他所的貢斌指的是向清廷,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苧布匹、各色綿細匹、各色細麻布4匹、各色細布萬匹、米萬包。這一沉重負擔壓在朝鮮百姓身上,自然國力萎頓不堪。

“參見鳳林大君。”此處的守軍是被李淏許為自己心腹的樸一誌。四十多歲的他穿了一身朝鮮軍特有盔甲,三絡長髯垂在胸前,看起來大有儒將風範。

要知道有“中華”之稱的朝鮮,依然如同明一樣執行重文抑武,所以朝鮮的武將的展方向往往取向於儒將方向的展之道。起來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讓我們用今的眼光去看的話,甚至有一些可笑。

都城禦營廳的演兵場,一營神機營的軍兵正在操演,“呯呯”的火槍射擊之場不絕於耳。另外一營步軍士兵,手上仗劍持戈,伴著口中“嗬嗬”之聲,揮戈舞劍操演陣法。

李淏滿意的看著這些軍兵的操演,這就是他費心費力打造的都城禦營廳的一萬城衛軍,而且這些軍隊采取了全新的編製。不但依照過去購自前明的“紅衣大炮”而且“大將軍炮”在這數年之中亦打造多門。

主要的是,李淏不再有如同父親一樣重文抑武,他的思想經由“丙子虜亂”後所受到的恥辱及壓榨而進行了反思,認為在些亂世之際如果依然執行重文抑武的政策顯然有偏蓋全之嫌,為此數年來他一麵整軍備戰,一麵想方設法的提高軍人地位,而這位樸一誌將軍顯然就是這種政策的受益者。

“樸將軍,諸將士操演極為純熟,顯是平日刻苦之故,今日午餐之時就多些肉腥以示稿勞。”

樸一誌躬躬謝禮道:“鳳林大君愛恤如子實讓末將佩服不已,屬下敢保防軍之中皆為敢死之卒,此全賴大君愛護之心方有些悍勇之軍實是佑我國。”

李淏聽了他百般奉承之詞,稍稍點點頭不置可否。此刻他的心思全都用在城外同他兄長所來的滿清五千精騎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