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武道(1 / 2)

英雄自小酷愛武學,因為祖輩都是行醫之人,而父親又是醫武兼備。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英雄自小就對中醫和武術有強烈的求知欲。

人如其名,英雄打小就想要成為一個既有一顆濟世救人的慈悲之心,又有一副俠肝義膽的英雄豪氣的人。

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手把手的教導英雄武術。然而父親對於英雄的習武之心並沒有太注意,每天把要求定下,就不再管了。而對武術極度喜愛的英雄,每天給自己定下的要求都是父親的十倍。

在這種情況下接觸武學一道,英雄覺得此生必與武結下了不解之緣。

習武是英雄一輩子的追求,為了這個目標,甚至可以拋棄一切。上學時為了修習武道,把學習落下了,並不是學不好,而是英雄眼中隻有功夫,心中隻有武道,其它東西在難存在心。

學武自然要修習武道,而學武之人更加明理懂德,英雄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漸漸長大。在新的社會,武學一道幾近沒落,沒有多少出彩的新的時候。但是英雄並不甘心,在心裏下定決心,定要把武學發揚光大。

也許英雄比較適合習武,收集的各種武學典籍一看即懂,結合身體力行,領悟頗多。練得多,看得多,後來英雄覺得許多書中所寫皆是可笑之言或無稽之談。

英雄多次尋師問道,學習各種武術。

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的太極拳。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的形意拳。滾鑽爭裹,奇正相生,走轉擰翻,身隨步走,掌隨身變,行走如龍,回轉若猴,換勢似鷹,威猛如虎的八卦掌。大開大合,放長擊遠的通背拳。足踢敵人莫容情,全憑手領門路清;手不虛發不空回,飛腳點於肋,百發百勝的戳腳。剛猛暴烈、直接狠辣的八極拳。攻守兼備、守攻同期、剛柔並濟的詠春拳…

初學之時,老師們都說英雄悟性差,學什麼不僅記得慢,學得也慢,練得也不好。英雄身體力行,自然明白老師說的對。英雄自認為理解能力強,但是書中所寫和老師們所交必定不一樣的。

書中一看即會,並不代表老師們教的一學就會。

關於武學,英雄從來都是不急不躁。悟性差,那就多練。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身體力行,修煉武學。

別人練十遍,英雄就練一百遍,別人練一百遍,英雄就練一千遍。

隨著修煉的時間增加,各種武學精熟之後,任何武學對於英雄來說,可謂信手拈來,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為了鍛煉實戰能力,英雄尋找機會,進入比賽。在各種擂台上比試,自由搏擊,散打,摔跤,拳王爭霸。個人修煉加上實戰搏擊,果然進步神速,到最後居然沒有一合之眾。

甚至後來連上台的興趣都沒有了,隻覺得對方出招太慢。看著對方的眼睛都知道他會出什麼招式。

在每種擂台上打了幾場之後,就不願意在出現了,實在覺得自己是在欺負人。

如果一直打下去,也許華國會出現一個世界拳王,但是英雄覺得,如果真是如此,那這輩子達不到真正的武學巔峰。

為了曆練武學,英雄走南闖北,參加各種極限挑戰鍛煉心誌,進入各種危險區域磨礪意誌,在全世界各地參加地下拳賽,在這裏英雄終於碰到了一些真正有實力的人物。

不管是力量,速度還是精神意誌,這裏的人都要超出普通選手的許多倍。

英雄此時正處在明勁、暗勁相容,陰陽二勁相交之際。在這種情況下出現這種對手正是時候,英雄自然心中微微歡喜。

拳台之上,搭手之間,或牽或引,或對抗,或攻擊,各種招式,配合發力,或實或虛,在超越生死的境地下,英雄各種招式融會貫通,所學無數招數橫掃一切對手。自此,明暗混成,陰陽互濟,化勁大成。

化勁既成,先化皮毛,再化經脈肌肉,最後化五髒六腑,骨髓血管。

毛發生長,皮膚緊縮,肌肉變動,血管收縮,氣血運行,五髒六腑功能運轉,骨骼移位,骨髓造血,精神調動。身體素質一天一個樣,力量,速度,敏捷,漸漸完美,達到人類身體能夠達到的頂峰,而地下拳台也不適合英雄修煉。

英雄每天修煉化勁功夫,年深日久之下,身形、麵容、氣場都趨於變化。坐在看台上的人是不會關注台上選手的每一個細節,更不會關注選手每天都會有什麼改變。隻有真正成為對手的這一波人,才會每天觀察。而他們漸漸發現,英雄力量在漸漸變大,速度也越來越快,反應越來越靈敏,對待對手更加遊刃有餘。更加恐懼的是,英雄的身高體重,麵容氣場都在發生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變化雖然慢慢平和,但是每一個人都覺得,他們關注的對手英雄正在發生一種不可思議的變化。每個與英雄對戰過的選手,都不願再跟他進行比賽,即使有一些嗜殺成性,殘忍冷酷的選手也不願再和英雄同台競技,這種感覺莫名其妙,就像遇見天敵,見麵都不敢正眼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