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昔日夏禹(姓姒名文命,黃帝玄孫)治水團結天下部族而有夏朝,夏禹之子夏啟殺賢奪位開“家天下”之先河,夏權延綿一千五百年後衰滅而天下思亂,商湯雄起遂有承國之殷商;然殷商傳世一千五百年,末代君主帝辛(殷紂)窮兵黷武悖逆無道與天下人相峙,為西岐姬姓所滅,從此商亡周立!
大周延續至今一千四百七十五年,早已是日薄西山權威盡喪。周王室縮居洛邑,政令不出百裏。天下諸侯競相自專而虛敬周室,此即是怒馬征伐天下殺戮之亂世也!
當今天下有五大公國,分別為齊、楚、燕、秦、晉。此五國國力強盛,幅員遼闊,曾分別執天下之牛耳,為眾諸侯國之首冠,所謂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中晉是也。次一等的候國有吳、越、宋、魯、鄭等等,而類似耿、翟、巴等子國更是繁多。
燕國開國君主燕候克本周氏宗室,周武王滅商後,將其敕封於此極北之地。燕國國土麵積頗大,開國時有四郡十三邑,“周幽之變”後,周王室權威大失,眾諸侯國蠢蠢欲動,四處兼並征伐之亂世初現,至此時北燕國力達到鼎盛,有九郡四十七邑之大,麵積達一千八百多萬裏,有“燕千八百萬,盡納周北地”之說,燕國幅員遼闊不假,然燕人組成卻也極為複雜,其國內有狄人、周人、殘商之人等,民風極為彪悍,頗有“一言不合,血濺五步”之豪烈。燕國都城薊城,為殷商名王盤庚耗五百萬狄奴血汗所建,全城皆由長寬厚達兩丈之黑色玄武岩石砌成,玄武岩質地極硬,極難磨製加工,傳說薊城建成之時,五百萬狄奴所剩不足十萬,薊水旁之玄武山更幾成荒土,故有詩歎曰:
薊水之浜,有山玄武。
巍巍高兮,參穹廣虍。
商王盤庚,征伐采製。
白骨成堆,狄血流苦。
五百至十,十年聳砌。
玄武山尛,玄武城出。
薊城城牆高八百丈寬八丈,對應東南西北四方而成方型,故亦有四方城之說,薊城麵積極大,平地皆鋪玄武岩,道路極是寬闊,平民、足士、販商、車馬往來其間,通達自在,絕無阻礙之困,城內極多房舍民居樓閣,亦皆是玄武岩石材料;薊城中心為燕侯內地,非士卿權貴不可居於此,有平賤擅入者,國人皆可立殺之。燕國首君燕侯克曾立言——“以下犯上,唯死而已!”燕地尚豪勇輕文禮,故一應建築皆是大氣豪邁之相,亦是周禮最為荒廢之國。北燕有易水與薊水兩江,薊水為易水分流子江,易水起於極北歧亡山,本是一條極大河流,大禹治水時,以分流之法減易水勢而有薊水河。
楚國位於大周極南之處,君族羋姓熊氏一族,上古高陽帝之後,火正祝融苗裔,天性拜火,以神鳥朱雀為國之圖騰。周初大將熊蚤分封於此,經楚武公“大啟群蠻”後,疆域達至五千萬裏,下轄十郡八邑三百多縣,《戰國策·楚策》雲:“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萬裏。”楚人成分極是複雜,然其人皆以楚人自居,不知周人為何物,亦不知南蠻苗越是何人。楚人天性尚武,極是團結,有一大河名為荊水,為楚之母河,貫穿楚境。楚國國都名郢城,以郢地特有朱砂土夯製而成,全城占地三百裏,城牆高約七百丈,寬十丈,俯呈八角形狀。朱砂土經特殊夯製,質地極硬,堪比玄武岩,極難破壞,楚國君族熊氏一族極重民情團結,君族權貴與楚國平民散居於郢城,無內外城之別。然楚人極是排外,呼楚人之外者皆為“外人”。後世有詩雲:
荊楚群蠻地,祝融嫡子孫。
披荊斬棘起,嘯聚無數人。
有難強脊破,有困眾心集。
南地千萬裏,盡皆是楚人!
秦國虎狼之國,君族嬴姓趙氏,惡來後裔子孫,處大周西部偏境。嬴姓本殷商舊臣,周滅商後,嬴姓極是尷尬,秦處內外交困之局。經曆代秦君開辟,至周七百年,秦國雄主秦穆公出世,以無邊魄力無雙武力開強秦之先——“滅國十二,開地千萬裏,遂霸西戎”!秦穆公於白虎山上建鹹陽城,以西戎戰奴四百萬心血而成鹹陽,故鹹陽城亦名白骨城。鹹陽城以山為城牆,秦國君族居於白虎山上,城內子民多達百萬,有地室樓宇無數,上下通達自然,乃西境貿易彙聚之地。秦國尚酷法,乃法家孕育之地。有疆土一千三百萬裏,轄縣三百餘個。有詩雲:
西秦虎狼嘯群豪,幹戈戮命剿眾宵。
物缺凋敝何所慮?啖飲血肉鐵秦朝!
齊國開國君主薑姓呂氏名望,後人尊號太公,幾以一人之智力扶周滅商。大周初立,武王封呂望於東齊。齊國國力浩大,物產豐饒,幅員遼闊,經曆代齊君治理,已是大周至強之國,東夷小民皆仰齊鼻息,周遭諸侯小國亦甘願附庸於齊。齊國比鄰渤海,國都臨淄城亦建於海濱之崖,全城如昂首之青龍,極是險峻宏偉,故臨淄亦有青龍城之稱。齊國下轄三十三郡,有附庸國十二,全境麵積達九百多萬裏,且多平原,臨水流淌中,澆灌出好一個魚米之鄉。曾有詩讚太公曰:
太公垂釣靜溪上,不為魚鱉隻為賢。
賢可得兮周可立,經天緯地了殷商。
又有詩言齊曰:
奇士首開齊國裔,威福遙領諸侯先。
青龍盤踞魚米盛,事事足備百萬國!
晉國位於大周之腹,開國首君姬虞為周成王之弟。晉都原址在唐,唐者古帝堯之後裔地也,亦是舊夏遺都,有夏虛之稱,晉國初名唐國,後曆經幾世,晉文侯遷都於翼城,翼城來曆古老而不可考,城形奇特易守難攻,如展翅猙獰之九頭鳥。曾有奇士王蟬路經翼城,見此情景歎曰:“九頭鳥掙命,主家國不寧同室操戈,大不吉之局也。叔虞子一脈定都於大凶之地,後必自滅於己手!”後果不其然,文侯之子晉昭侯封叔父成師於曲沃,晉仇與成師兩脈至此相爭兩百年,至雄主曲沃武公時,曲沃力壓翼城,武公弑晉緡侯,以成師旁支代晉仇主脈,賄賂周室而得晉武公之正名。後武公遷都翼城,截九頭鳥之八首,翼城更名為天馬城。然九頭鳥掙命之凶局何其難破,武公兩年而薨,其子晉獻公當位時,盡誅君族旁脈,引天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