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下一次曲老師再來,我一定陪您一起去武仙山。”賈振坤也是頗有興致。“我以前做記者的時候,去過武仙山好多次,應該還算是比較了解,還可以給你們當向導喔。”
“那怎麼敢當呢?”孟荷也接過話來。“我雖說是瀚江人,也知道五仙山、一直想去,可總是沒有機會。”
“看來我們下一次的計劃就有了,那就是五仙山!”賈振坤笑嗬嗬地說。
曲佩琪夫婦連聲說“好、好。”在座的其它人也紛紛點頭。
接下來範傑卓、黃幼鶴以及程青也來給曲佩琪夫婦敬酒,來來往往,敬酒聲不斷,酒桌上的氣氛是更加熱鬧了。
“不過這次去了瀚江大壩和乃西也相當不錯的。”幾杯酒下肚,曲佩琪也就放開了許多,話也多了起來。
“瀚江大壩,那氣勢,真是不得了啊!那麼寬的瀚江水一下子就被它攔腰截斷了。還有那泄洪閘噴出的水流、噴出去起碼有好幾十米,那個壯觀啊!以前在電視上麵也見過,隻有你身臨其境你才會有這樣的感受。”
“當時修建起來的時候,瀚江大壩可是全世界第一大壩啊!當時瀚江截流我們瀚江電視台就進行了直播,那時我還在新聞中心當副主任、就在現場,真是激動人心。”賈振坤也回想起了當時的情景。
“還有那幾層樓高的大輪船,也可以從船閘中上下,真是不得不佩服人的力量啊!”曲佩琪仍沉浸在那時的場景裏。
“瀚江大壩的恢宏氣勢讓曲老師讚歎不已,可是到了乃西那就是流連忘返,舍不得回來了啊!”見他們對瀚江大壩討論得很是熱鬧,在黃幼鶴看來,乃西之行才是這次參觀考察的重點。
“是的啊。真是不虛此行啊!到底是產生了世界優秀民歌的地方啊!”回想起在乃西的幾天,曲佩琪更是從內心發出了感歎。
乃西民歌《紅船調》作為中國優秀民歌的代表,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紅船調》還是那一次中國唯一一首入選的民歌。後來也就成了中國最受歡迎、普及最廣的民歌之一,中國幾乎所有當紅女歌手都演唱過這首民歌。
“這次到乃西、特別是又到了《紅船調》的發源之地——西川縣白楊鎮,真是感受到我們音樂真正的來源就是在我們民間啊。”說起在乃西、特別是在西川的感受,曲佩琪確實是發自肺腑,說起感受來也是滔滔不絕。
“在白楊,我們看到了當地老百姓原生態的表演、聽到了他們原汁原味的演唱。這首歌曲、其實當地人叫它《劃船歌》,帶有很強的表演性,還有男女互動、你問我答,這些元素都是我們後來創作歌曲、以及表演所要追求的,其實在我們的民間它早就存在,不得不佩服啊!”作為作曲家,曲佩琪在欣賞的同時,當然還會進行一些專業的思考。
“這首民歌能從鄉村到縣城、後來又走到全省、全國,以至走向全世界,必然有它的特別之處,那就是它的個性。當然還有它的共性,這個共性是什麼呢?當然就是男女愛情,這個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看見曲佩琪興致很高,賈振坤也不時發表自己的感想。
“是的啊,隻有那些既有共性、且個性又鮮明的作品才會廣為傳唱,成為精品、唱遍全中國、全世界啊!”曲佩琪也做起了總結。
“其實現在流行的《紅船調》與原來那原始的《劃船調》還是有些差別的。可能是曆史的原因吧,在從鄉村農家走向城市舞台的過程中以及發生了一些變異。從曲調方麵來說,現在的更加優雅抒情,以前的感覺是更加高亢狂野,韻味也是不盡相同啊。”
“實際上不光是有《紅船調》啊,乃西就是一個民歌的海洋。”在一旁少有插話的範傑卓也忍不住了。
“前幾年我們和乃西一起出版了一本《乃西民歌集》,精選了100多首當地的民歌,都是相當不錯的啊。乃西其它縣裏麵的、像《苗四姐》、《六碗茶》等都是流行很廣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