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女未嫁時》(1 / 2)

85.《有女未嫁時》

“豈止是蘇裱,它還流傳有序、有源可尋呢!”何江語氣平和地說,“這一幅畫的來曆,是在十年前,我的一個戰友送給我的。那時,我已經調到省廳,曾經費盡了千辛萬苦,幫他洗清了不白之冤,讓他得以走出牢籠,重見天日。他為了表達濃重的感謝之情,於是,就以此畫相贈送……這裏還留有他親筆寫的字據。”何江從錦盒裏,拿出一張紙來,自己瞄了一眼,又遞給李林熙。

字據上所說的,是一些感激涕零的話,事情正是跟何江所敘述的一樣。

落款是郭明。

“君子不奪人所好,我堅決不要。誰知,他比我更堅決!他說,這次恩同再造,我如果不收下,他就會一輩子都得不到心安的。沒辦法,我隻有取出當時全部的積蓄交給他,十萬塊哦……那時候,何芳還小呢……題款中的郭葆蓀,就是這個郭明的太爺爺,湘潭人,我還特意查了戶籍。聽說,他在廣西當過老縣長。”何江娓娓道來。

“原來是這樣,這是國寶呀……這一幅畫,布景蕭疏,用筆簡潔,設色淡雅而明快,意境悠遠,可見,當時,他的繪畫功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李林熙由衷地稱讚道。

“你們家小李呀,果然懂得書畫。”何江繞過桌子,用手摟著寶貝女兒,說,“小李,你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分析,再用行家的眼光,好好看看。”他的口氣,柔若春風,和藹可親。

這時候,老方也好奇地過來了。

李林熙受寵若驚。

“這一幅畫的出現,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填補了老人家的創作空白期。它的筆墨雖未及精彩獨到,但尚於摹古,一樹一石,章法井然有序,筆墨濃淡,熟練自然。這四幅畫作,仍有芥子園畫譜的痕跡,可以印證,他早年學畫山水,僅短短的幾年時間,但是,齊白石於構圖,筆法,用墨,用色,這各個方麵,已經成熟自然,揮灑自如。”這一幅名家大作,充分調動了李林熙的靈感,他有點小興奮,侃侃而談。

大家都不吱聲,聽他評畫。

“在如此大幅的畫作中,一切傳統元素和方式運用得恰當合理,沒有生硬之處,雖然沒有具備獨到的特點,但是,已經將傳統山水繪畫方法,完全地掌握了。這足以說明,齊白石對傳統山水畫的理解和領會,已經達到了相當的境界。大概,也多是緣於此,再加上他後來六出六歸的遊學寫生經曆,引發了齊白石對於傳統山水畫的思考,並且產生了好惡,從而,試圖打破當時畫壇的種種流弊之風,並為之努力。”李林熙端起茶杯,大口喝了一口。

何芳又給他重新續滿。

“小李分析得太好了。”何江讚道,“師大美術學院的院長,也是這樣說的。從這個時期,齊白石的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

“真正的行家,從這印章,這泥色,就可以斷定,它價值連城。”李林熙一邊小心翼翼地審視著,一邊說。

何江吸了一口雪茄,說:“你說到了點子上。根據我後來和老方的進一步了解,齊白石三十七歲時,拜大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鬆庵、楊度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湘潭,先後居住過出生地星鬥塘、梅公祠,借山吟館,還有茹家衝寄萍堂,與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都是摯友……這些全是可以用事實考證的!”

“叔叔得此寶貝,也是緣分,不要輕易示人。”李林熙說。“當然了。在我手裏,見過這幅畫的人,包括你們,還不到十個人,屈指可數的。”何江道。

老方開口了:“我跟老何商定,等你們結婚的時候,用它作為芳芳的陪嫁!我們畢竟快老了,守著它,累。給你們吧!”

何芳樂不可支,笑嘻嘻地說:“我老媽對我太好了,親一個!”她還真的在老方臉上親了一口。“我也要!”何江不服氣,嚷道。何芳也親了一下爸爸的臉。

李林熙戴著白手套,一邊細致入微地收畫,一邊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就我們那環境……我看,還是你們收著穩妥一些。”何芳讚同李林熙的看法:“就是就是,你們最大的寶貝,在這兒呢!”她拍著自己,說:“爸爸,你還有沒有其它的寶貝兒,都拿給我們開開眼唄!”

“爸爸又不是大貪官,有萬貫家財,有專門的藏寶庫。爸爸舍不得的,都在這屋子裏啦!哈哈。”言外之意,也包括乘龍快婿李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