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此獻給路易斯的小時候」
一、奶奶的老屋
我聽老一輩講:“岸堤以前在唐代就有其名,因當時‘殷雷’‘殷電’二軍官守此地,取名雙鳳鎮,後來因南臨汶河,河堤甚高,故自明代開始改稱為岸堤”。
據《沂南誌》記載。在建國初期為岸堤區,1951年5月改稱為四區,1956年2月又改稱為岸堤鄉,同年10月成立岸堤人民公社,11月被劃歸為蒙陰縣;1961年8月又劃歸回沂南縣;1983年5月改稱岸堤區,1988年9月改設岸堤鎮沿用至今。
該鎮地處山區,境內山巒重重,溝壑縱橫,汶河岸邊有小片平原,城南部砂石山、北部青石山、中部小平原的格局。主要山峰有艾山、格拉山、水塘崮、爬山子、西樓頂、馬子山等,其中艾山屬孟良崮山脈,海拔470。2米,山東省第二大水庫岸堤水庫位於該鎮上遊,汶河自興旺莊以西入境,東流至艾山東村出境,屬常流河。全縣最大的水庫高湖水庫位於該鎮西北5公裏處。
鎮政府駐地岸堤位鎮境中部偏東,境內有汶河大橋,艾山東電視差轉台,新興蝙蝠洞和新興康熙(1666)地震碑等自然人文景觀。農曆一、六為集日,三月十六和十一月十六逢山會,商貿發達,為縣境枉西北部邊陲重鎮
奶奶在講:“孟良崮打仗的時候。說坐在在門口擋板上,都能看見,半邊天都是紅的”,跟地震似得,響了好幾天。後來說是把汶河水,都染成了紅色。等再後來響聲沒了,附近村裏有些膽大的。就跑上去找值錢的東西,漫山遍野全是屍體。一個個當兵的,有的手上、脖子裏、有些懷表大洋啥的!他們就弄下來,拿回去換糧食吃。
在樹葉草根都吃光了的年代,有了這些東西簡直是無價之寶了。在當時,『山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就在我們村裏。****蘇魯豫皖邊區和省委山東分局都駐紮此地,那個年代都管這地方叫“小延安”。在軍隊沒來之前,這個學校還是一個大廟宇,村裏人都稱它為南廟。
下午放學以後,路易斯回到奶奶家。放下書包,就坐在門口一塊大青石板上。有一次,路易斯還問過奶奶。為什麼門口要放塊大石頭?當時奶奶說;“是敬天老爺用的。”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放貢品用的。當時窮,沒什麼桌子,就弄一塊大石板放貢品。好讓老天爺保佑這一帶風調雨順。在後來就都換成桌子了,石板也就放那閑置了。
倆人坐在那塊石板上。
奶奶說:“一會雞上宿了跟我把雞框抬屋裏。”
路易斯答應著:“哦~!知道了。”
以前,雞框都是用槐樹條編製的。口小下麵大,“跟大號鋼筆水瓶子似的”裏麵能裝下七八隻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