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隨文小記(一)桂林的綿雨樹香(1 / 2)

‘打了春,別歡喜,還有四十天冷天氣’,雖然立春已經有些日子了,但天氣回暖並不像想象中那樣來的痛快。這春耕大作和萬物複蘇,仍是在殘存的寒冬中執意前行。

我停在街頭的那家老店前,輕輕推門走了進去。老板見我微縮著身子,便友善的笑了笑,照舊端上一碗熱氣蒸騰的餛飩來驅驅寒氣。餛飩的醬料中散著淡淡的桂花氣息,再次勾起了我的思緒。

桂林的二月還在雨季,大抵也是這般的冷,又或者有過之而無不及。無不及,在於冷的讓人不得與南國二字相聯係;有過之,則是那般冷絕非靠添衣入戶所能抵禦。但凡長期居住在這裏,或是曾經經曆過這裏的雨季,都會對這寒冷中的薄雨留下深刻難忘的記憶。

這薄雨若是生在江南,應會化身為舉著油紙傘、腳踏青石板的窈窕淑女,伴著柳垂江邊、花滿枝頭的襯景,身後還隱約傳來三弦和琵琶聲中的吳音。如此相貌,又會有多少人沉迷其中,讚不絕口。

然而,這雨終究是生在了桂林。同樣的水霧朦朧,同樣的連綿不絕,卻換不來江南二月煙雨的名詩佳句,隻得讓位於桂林的山和水,隱退其後。倘若隻是隱退,倒是也能靜心做一位修身的賢者,可偏偏脫不開人們抱怨的說辭。是啊,這原本無根純淨的雨水,竟也做了寒冷的幫凶,鑽進了人們的衣物裏,滲在了牆麵和地板上,將立春後還不曾長成的暖意,驅趕的無影無蹤。

但這並非是薄雨的本意,你若在木龍湖邊遇見了她,便知道她也曾輕撫古宋城上的青苔綠衣;你若在靖江王城遇見了她,便知道她也曾沐浴黃牆深宅的南天一柱;你若在白龍山腳遇見了她,便知道她也曾營造如超凡塵的南溪新霧;你若在遇龍河中遇見了她,便知道她也曾陪伴漁翁鸕鶿和毛竹輕筏。這桂林女子的恬靜,不同於江南女子那般妖嬈,這便是寶貴之處。

細心體會,她隻為滋潤群山上的青林翠木,經營山景呈現到世人眼前,卻又隱與山間,不爭隻言片語的褒獎;她隻為孕育秀峰旁的清流細水,輕敲水麵激起了無限活力,卻又不驚不擾,隻求青羅玉帶的透徹。敢問若沒有這薄雨的潤養,點綴市區的群山又怎能生出蔥鬱的綠,環繞城郭的江河又怎能晶瑩且不停息。自始至終不忘初心,又看淡世人的評頭論足,這便是高風亮節。

而同樣使人敬佩的,還有桂林的桂樹。

漫步桂林的街頭巷尾,或是駐足房前屋後,仿佛處處都能見到桂樹的繁茂。桂樹與‘桂林’二字的相互照應,使人禁不住要稱讚這種形神合一。

可無論是從《山海經》,還是到《南越列傳》,書中的八桂也好,桂林也罷,仿佛都與當下的桂林沒有嚴謹的等同關係。直到洪武五年靜江府易名桂林府,這裏才真正意義上被稱之為桂林。但仿佛自嫦娥種樹移山,桂樹便在這裏紮下了根。如此看來,並非是桂樹應景了‘桂林’二字,而是桂林依從了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