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風起北望,雲聚椹檀 智鬥黑衣(1 / 2)

荊、楚兩國以北望山為界,山之南為荊郡,山之北為楚地,皆為邊陲要地。北望山綿延千餘裏,林深茂密,人跡罕至。北望山原名望山,荊雲34年,荊國太祖荊嶽率兵越過望山,奔襲楚地。楚皇楚雲湛親率大軍迎戰,大敗荊嶽於楚地,荊嶽僅率潰卒千於人狼狽逃回荊國。途徑望山腳下,荊太祖含恨吐血而亡,死前遺曰:“帝心北望”。此後,荊嶽之子荊薑繼位,改望山之名為北望山,以祭先皇。楚皇問訊之後,評道:“北望甚好”,於是荊、楚兩國皆改稱北望山。

此後,兩國均在北往山下布設重兵,數千年以來,北望山紛爭不斷,雙方互有勝負,山間戰死亡魂則以百萬計。戰魂怨氣華為戾氣,以致北望山全年陰氣繚繞,成為倉楚大陸一大禁地。荊1774年,荊皇荊俊卿不聽朝臣勸阻,執意發兵北征,在北望山為厲鬼所襲,近10萬大軍全軍覆滅,震驚大陸。荊1789年,邪修袁順濤在北望山修煉之時走火入魔,在荊國邊陲椹檀布設凝魂離血大陣,被害者萬餘,史稱“椹檀劫”。一時間,天下道門震怒,各宗門群起攻之,終斬殺袁道人於北望山腳下,但其所召集的萬於亡魂卻潰散於北望山腳,以致北望山陰氣更重,妖獸橫行。

椹檀劫後,荊、楚兩地望山腳下人人自危,民眾競相出逃,赤地千裏。為安撫民眾,荊楚兩國相繼在北望山腳下增設防禦,以防妖獸襲擊,並重金邀請各大宗門出山鎮守。但椹檀衰落已無法挽回,甚至無官員願意在此鎮守。不得已,荊皇將椹檀設為流放貶斥之地,流放之民充軍,犯罪之臣謫守邊戍。且迫於道門壓力,荊楚兩國表示,永不再戰。至此千年,北望山再無戰亂,一派祥和之景。

椹檀城中,湛卿背負長劍,遊走於人群之中。其父湛傑原為荊國朝臣,官至左都禦史,因言得罪當今聖上荊文雄,被貶至椹檀,因勞死於發配途中,臨終對湛卿說道:“慎言慎行,為觀者之道”。湛傑即死,荊皇念其舊,免湛傑之罪,令其子繼任椹檀參守,且無故不得離境。

想到參守一職,湛卿搖頭苦笑:“帝心難測啊”。參守其實並無實職,荊國百人長也設參守,將軍也有參守。椹檀守將魏國援也是個八麵玲瓏之人,他既不想開罪皇帝,也不願得罪帝都的禦史,於是乎他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閑置。罪臣之子,當然不可大用,不然聖上必然龍顏大怒,然而棄之不管,禦史必然同仇敵愾,所謂眾口鑠金,他這個椹檀守將必不安生。初至椹檀,魏國援親自接見了這個罪臣之子,令他吃驚的是,此子舉止沉穩,不卑不亢,頗有大將風度,魏國援也是借坡下驢,大大褒獎了一番,無外乎是一番溢美之詞,但始終不談及湛卿的職務安排,於是湛卿就成為了“椹檀閑人”。

到椹檀已經三月有餘,月餉倒是十足的將軍參守的標準。但畢竟是籠中之鳥,沒什麼值得慶幸的。漫步長街之中,想想史書記載的“椹檀劫”,再看看眼前的車水馬龍之景,恍如隔世。

椹檀街道上幾乎人人都會背負兵器,初來之時,湛卿還略有些不習慣,隨後想想椹檀劫,湛卿也就釋然了,在這裏,生死天定,若真有什麼變故,帶著兵器,有著些許期望也好。也許是繼承了湛傑的禦史之風,湛卿這三個月幾乎走遍了椹檀的每一個角落,也在城中混個臉熟,城中幾乎人人都知道有這麼個無兵無卒的巡城參守。

黑衣巷是椹檀城南的一個貧民區,破舊房屋隨處可見,此處幫派眾多,魚龍混雜,很多人過得都是刀口舔血的生活。湛卿巡至此處,很多破落戶都對他指指點點,還有些看到他的腰牌立刻一窩蜂化作鳥獸散了,估計也不是做的什麼合法營生。湛卿對此也不以為意,所謂法不責眾,自己一個有名無實的巡守在這黑衣巷裏也做不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