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是花迷客自迷(上)(1 / 3)

陽台觀座北向南,依山而建,殿閣錯落有致,為三進院落,逐級升高。依次為山門、大羅三境殿、寥陽殿、氣象樓,兩側有東西廊房、東王公殿、西王母殿。觀前東有迎仙館,西有白雲精舍,有如青龍白虎拱衛兩側。百年之前,司馬真人受詔修建陽台觀時,曾踏破鐵鞋,尋堪風水寶地,最終才在半山腰找到這塊吉地。待觀宇建成,遠遠望去,整個道觀便如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氣勢不凡。鳳頭是高聳的山門,而鳳尾則是半嵌於山岩中的“氣象樓”。故後人稱此風水格局為“丹鳳朝陽局”。百年以來,此地一直是修真者心目中的聖地。

觀前的山道上,一位白衣勝雪的青年書生不徐不疾地正向陽台觀走來。他身後遠遠跟著一個青衣小童,背著一個大大的背簍。背簍中斜插著一把長劍。

那書生拾級而上,不時地搖頭晃腦,似是在吟誦著詩句:

仙境極岩繞,登臨近鬥杓。

天元諸聖會,地勢萬峰朝。

西揖昆丘峻,東連蓬海遙。

泉甘生玉頂,壇穩壓金腰。

五更觀海日,半夜聽簫韶。

落月低龍嶺,寒煙鎖虹橋……

“果然是仙境啊,清虛小有洞天,嗬嗬,師父所言不虛啊!”他自顧自地感歎著,意甚自得。

“且住!”

忽聞一聲清叱,一位手執長劍的道姑擋在了前麵的山道上。那書生似是一楞,隻見眼前的這位道姑勁裝打扮,一張粉嫩的臉上透出幾分英氣,一雙大眼睛正瞪著自己,連忙揖了一揖道:

“小生雲遊至此,久慕陽台上清仙真之名,特來朝真問道。不知仙姑可能為我引薦否?”

他說得一本正經,那道姑聽得不由撲哧一笑,心想好個酸秀才,說話如此文皺皺地,簡直酸死人了。

“本觀今日有事,不接待客人,我看你還是請回吧。”

那道姑正是盧妙璘。她自得師父傳授了琴心三疊秘法之後,一大早便一個人跑到觀外的“中岩台”獨自煉功,眼見有人上山,心想師父閉關前曾有交待,除了上清本門修真之人,其它外客一律不見。所以便趕過來一問究竟。見是個書生打扮的,便想把他趕走了事。

不料那書生卻是微微一笑:“小生千裏迢迢而來,正是渴慕玄風,仙姑如此待客,恐非修真之人應有之舉吧?”

妙璘不料這書生卻不易對付,不由來氣,“你難道不知我陽台觀是女真修道之所,你一個陌生男子,硬要闖觀,莫非是不安好心吧?”

那書生仍是不慍不怒,哈哈笑道:“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小生久聞‘上清三姝’人間絕色,正想一睹芳容呢。”

妙璘一聽他言中大有戲弄之意,不由得心頭火起,“好個風流狂生,竟敢把我這修真清靜之處,當成你那秦樓楚館了。你再囉嗦,本姑娘可是要不客氣了!”說著,一按劍柄,似要發作的樣子。

那書生連忙搖手道:“仙姑切莫錯會了意思,小生豈敢有不敬之意,隻是我千裏迢迢而來,總不能兩手空空而去吧?”

“哼,原來真是有所圖而來啊,那你說,你來陽台究竟有何貴幹?”妙璘此時到想探探此人的來意了。

“這個嘛,待你帶我進觀,見了觀主再說也不遲。”那書生說著,便舉步上前。

“且慢,我瞧你油嘴滑舌,不像個好人,怎能就輕易放你入觀?你那童子身後背劍,難道你想前來比劍不成?”妙璘眼尖,早已瞟見那童子身後的劍柄,心生警惕,長劍一指,正對那書生的胸口。

那書生見妙璘軟硬不吃,不怒反笑:“你看我像是一個劍客嗎?”

妙璘見那書生出口詩雲子曰,冠帶儼然,卻又不像是一個行走江湖的劍客,一時之間也拿捏不準,正猶豫間,卻見那書生的俊目中似乎閃過一絲狡黠的笑意,頓時心生一計,“不管他是什麼人,且讓我先試他一試。”她嬌叱一聲:“看劍!”一招“回風掃月”,挽了兩個劍花,拉開劍勢便向那書生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