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十二,頤和幽歎(1 / 3)

到達北京的第二天一早,我就決定先去遊覽頤和園,探一探這座號稱為國內保存得最為完整的皇家行宮禦苑,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的究竟。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澱區,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頤和園前身叫做清漪園,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古樹名木種類繁多,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為其代表性建築。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

未進頤和園,就已經可以領略到它那君臨天下的皇家氣勢:在大門門外兩側,一對雄偉的銅獅蹲踞在漢白玉須彌座上,公獅子右爪握球,象征一統江山;母獅左爪扶幼獅,象征母儀天下。走入大門,不遠處就是仁壽門,迎麵映入眼簾的是一對豬猴石,那是仁壽門前一左一右的兩塊南太湖石,做為仁壽門前的對景,為光緒重修頤和園時所置。其左石頂端形似猴頭,右石頂端形似豬頭,二石被合稱為“豬猴石”。象征孫悟空和豬八戒守衛皇家大門。二石均高1?5米左右,下襯漢白玉須彌長方石座。左側猴石形狀奇特竣削,體態麟峋透露,多褶皺紋理,形態頗似一猴,神韻恢諧。右側豬石渾厚雄壯,曲折圓潤,石上多窩孔穿孔,其形態酷似豬八戒,誇張幽默,憨態可掬。兩塊奇石渾然天成,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跡,為這古老的皇家園林平添了一抹亮麗而又詼諧的風景,同時也反應了慈禧性格中幽默風趣的一麵。走入第2道門,便是仁壽殿了,迎麵立著一個萬壽石,是用來遮風辟邪的,萬壽石後麵是象征著吉祥的麒麟,再有一個得相當有趣的雕像就是“龍鳳”雕像了,這是頤和園裏麵我們見到的世界上唯一一對“龍在下,風在上”的雕塑,據說是慈禧太後掌握大權的象征。

正當我準備繼續前行,走進仁壽殿的時候,突然覺得衣袖一緊,我回頭一看,隻見一個三十多歲,裝束淡雅的少婦笑著對我說道:“先生,麻煩您幫我們照張相唄。”說著遞過一台微單相機,指了指後邊的“龍鳳”雕像,我轉過身一看,見“龍鳳”雕像周圍已經半蹲半倚地並排站著三個女人,嘻嘻哈哈地向少婦招手,我心裏一笑,欣然接過少婦手中的相機,哢嚓哢嚓為她們連拍幾張合照。心想這些女人是不是也想回家搞一個“龍在下,風在上”呢。

頤和園一年四季,遊人許多,大都是外地遊客,有三三兩兩的散客,也有幾十人的國內、國外旅行團,大部分人都步履匆匆,走馬觀花,像我這樣的單身遊客,慢條斯理地遊覽的客人甚少。別過少婦她們之後,我繼續前行,進入仁壽殿,仁壽殿在乾隆清漪園時期稱“勤政殿”,建於1750年,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光緒年間改為今名,取自於《論語》中的“仁者壽”,意為施仁政者長壽。它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居住時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為園內最主要的政治活動場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變法維新運動的策劃地之一。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殿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準其專折奏事,從而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長,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反對,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百日維新”僅僅維持了103天,終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