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櫟陽 上(1 / 2)

櫟陽城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城東原為周朝舊都鎬京,西麵可沿渭河出函穀關直達廣闊的中原,北麵可渡過黃河沿至河套的廣大地區。司馬遷說櫟陽的地勢是“北卻戎狄,東通三晉”。而這座小城最有名的地方卻在於他曾經是秦朝的都城,直到秦遷都鹹陽以後才作為一個縣治存在。

一路繃緊的神經至此才放鬆下來,看來李師道殺完宰相已經消氣了,並沒繼續找這些人的麻煩。到衙門辦了幾道交接手續之後正式成為此地的縣令。

安置妥當後,趙憶叢立刻召見縣裏的官員了解情況。其中一個年紀稍長的首先出來稟告道:“本縣前任徐晦大人治理之下社會很穩定,人民生活也過的去,趕上好的年景還能有些餘錢,在周邊這些縣裏算是最好的了。”說著把戶籍等文書一並交了上來。

翻看了一下趙憶叢覺得很滿意。這個縣有五千多戶人家,數萬人口確實算一個大縣了。想了想又隨意的問了問這段時間有沒有什麼事情沒解決的。一個衙役回道:“聽說大人要來的消息我們都很高興,大人的英名我們早就聽說了,能在你手下做事真是我等的榮幸。”眨了眨眼睛又道:“不過最近有一個案子比較麻煩,我等不知該如何處理,還要請大人示下。”

他口裏雖然稱頌,但神情間不大了然。顯然是見自己如此年輕,心裏有了輕視之意。趙憶叢心中暗笑,狗眼看人低這句話還真沒錯,仇士良、武元衡之流對自己都不曾輕視,今天反要被一個小現役看扁了。沉吟了一下平靜的說道:“你且說來,叫我參詳一下。”

衙役說道:“前幾天有個叫劉安住的人前來告狀,說在本縣居住的劉天祥夫婦騙走文書不認親侄並毒打了他,不過他隻有一個人證卻又沒其他證據,我等現在也不知道聽信誰的好了。”

見他身邊的幾個人也舉止輕佻,殊無敬重之意,趙憶叢打定主意找個機會就把他們打發掉,讓陽城等人接手。想到這裏說道:“本官明日升堂審理,你且把文書留下,回去休息吧。”

“此處雖不是長安,可也是暗潮湧動啊。”他們一走,陽城就笑著問:“你可想到什麼辦法了?”趙憶叢一笑道:“龐士元非百裏之材也,隻須輕動所有事情都立刻解決。”

見劉晏頻頻點頭似乎有事情要說,趙憶叢笑道:“有什麼事情直說無妨,何必如此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見他問起,劉晏抬頭道:“公子離開長安時曾經說我們有很多人暗中幫助,我很想知道具體情況,因為我有個計劃需要用到這些人。”

知道他有這個疑問不是一天兩天了,蘇玄明很快就查探到各種消息的那天就已經有了這個疑問,能忍到現在才問出來還真佩服他的耐性。趙憶叢也不隱瞞,向眾人說出了顧道人和整個太平教暗中幫助的事。

劉晏沉思半晌道:“如果能得到這股勢力自然是好,隻是我總覺得這未免也太容易了。如果其中有詐,我們可能會滿盤皆輸,因為我們的基礎建立在他們的支持上不夠穩定。”

看來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想法呀,可正是為此這件事才顯得更可信,否則以顧道人的精明怎麼會有這個大的露洞呢。趙憶叢笑道:“我也曾經為此百思不得其解,懷疑他們另有目的,但後來的很多事證明我懷疑是沒有根據的,何況現在的條件我們並沒有更好的選擇。我們總不能說顧道人對我太好,所以我要和你翻臉吧。”

“也是,現在確實沒的選擇。以後有選擇的時候再盡量改變這種情況吧。”劉晏接著說出了自己的設想。聽完之後趙憶叢連連點頭,稱讚道:“你的計劃很好,不過需要李青的配合,等我把她招來你們再商議吧。”

次日,趙憶叢升堂,命人把劉安住帶上堂來。

劉安住跪倒說道:“大人,小人有冤枉,請您做主。”

趙憶叢道:“起來回話,一定要如實講來,不得隱瞞。”

原來櫟陽城外住著劉家兄弟兩人,老大叫劉天祥,老二叫劉天瑞。

時逢大災之年,官府不開倉放糧,反而讓百姓外出逃荒。老二看哥哥劉天祥年紀大了,就讓他留下守家,自己帶著一家老小外出謀生。

當時兩家並沒有分家,但老二這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老大就建議說:“兄弟,咱們再次相見不知道要什麼時候了。萬一我們再也見不到麵,孩子們就無法認祖歸宗了。趁大家都在,我們立個分家的文書,以後也是個相認的證據。”

老二同意,找來和劉家關係很深的鄰居李社長做證人。當下就立好文書,哥倆人手一份,證人存了一份,然後兄弟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