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指點江山 下(1 / 2)

大廳正中的桌子旁,一個相貌清臒的老者正在看書。桌上放著的一個鼎爐放出淡淡的青煙,背後的牆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畫。看著好象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顯出此間主人是個淡泊名利,意境高遠的人。

見過陽端坐了下來。陽端點頭說:“你很不錯,年輕人在長輩麵前既不顯得慌亂無禮,又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很久沒見到這麼有禮貌的年輕人了,世道一亂,人們向學之心也就淡了,禮節也早被放在腦後。”顯然對此深惡痛絕,很是痛心。趙憶叢道:“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才能知榮辱。現在大多數人明天是否有命都不知道,哪還有心思去注意這些呢!我也不知道,自己淪落到那個地步的時候還能否像現在這樣。”

陽端點頭道:“你說的很對,我也不過是發些感慨而已。”

趙憶叢微笑道:“我明白的。”

放下書本,陽端道:“我聽城兒說起了你,他從沒這樣推崇一個人,簡直是五體投地了。”趙憶叢側身道:“我不過是個讀了幾本書便胡言亂語的人而已。自古以來書生隻會空談誤國,又能改變什麼呢?”

陽端搖頭道:“聽你的那些話已經初顯崢嶸,早晚會有展露頭角之時。城兒能遇見你這樣的朋友也算是他一生的幸運。”趙憶叢忙道:“伯父這樣說讓我甚為惶恐,有點無地自容了。”

“我雖無喬公識曹操於未遇的功夫。但平時閱人也不少了,不會看錯,你也不必過謙。”陽端自信的一笑又很隨意的問道:“聽說你從長安來,家裏怎麼會放心你獨自出來呢?”早已想到會被問起這些,趙憶叢道:“古人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不想做一個皓首窮經,埋首於青燈古卷中的書蟲。一個人隻有親身去經曆,才會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的複雜與殘酷。所以我想不應隻讀萬卷書,還應行萬裏路才對。”

陽端不住點頭道:“想的好,做的也好。隻是這個年紀就出來獨自麵對江湖風險,確實是需要一些勇氣呀!”不想在這個問題糾纏下去,趙憶叢岔開話題道:“聽說伯父一家也是近年才搬來的,不知道以前在京中是做什麼官員的呢?”

聽他這麼一問,陽端顯然來了興趣,笑著問道:“何以知之我從前是當官的呢?莫非是城兒告訴你的。”趙憶叢道:“那倒不是,隻我我見尊府的奴仆顯得知書答理,受過特別的訓練,不是書香門第是培養不出這種氣質的,所以才這樣猜想。”

陽端情不自禁的點點頭,也有些驚訝於趙憶叢敏銳的觀察力。

原來他確實曾在朝中擔任諫議大夫之職。隻因為人耿介,經常直言進薦,不得皇上歡心又得罪了不少朝中重臣,後麵就被罷黜京了。陽端在朝的時候自己還是總角小兒,沒聽說過他也不奇怪,趙憶叢平靜的說道:“現在朝中奸臣當道,鵲巢鳩占。賢人受到排擠,隻能隱於山野。朝中完全成了那幫跳梁小醜的舞台,可算是群魔亂舞。伯父的遭遇還不算最糟糕的,真是受苦的是那些活在黑暗中,卻仍舊寄希望於皇上能幫他們擺脫苦難的百姓。”

陽端歎了口氣道:“大唐確實如你所說是不可救藥了,天下正需要一個有識之士取而代之。我認為不管是誰,能讓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的就是最好。你們這些少年人要把握這個機會,以天下興亡為己任。”

能說出這樣的話確實讓人刮目相看,趙憶叢讚賞道:“伯父果然開明,不似有些迂腐的人,不管皇帝如何昏庸無道,仍是一門心思的盡忠。”

“自秦統一天下以來,朝代更迭屢見不鮮。試問豈有萬古長存之朝代,每個朝代的興衰就象人一樣,年輕時不管多麼健康有力,可是仍舊會老、會死。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不是某一家的專利。孔子說:上代之利,三世而竭。如果自身不夠資格,終究是無法長久。”雖然這麼說,但陽端的神色還是有些黯然。雖然理智上是這樣,但情感上完全拋棄大唐卻無法做到。

隻是一會兒,陽端又展開了眉頭問道:“你看這裏的百姓和外地的有什麼不同嗎?”趙憶叢不假思索道:“這裏人煙稠密,百姓個個臉色紅潤而沒有亂世常見的菜色,顯然比別的地方安定富庶了許多。”

陽端點點頭說道:“是這樣的,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為本,曆史上凡是傑出的帝王沒有不重視農業的。滿足了老百姓吃飯穿衣這一需求就有了穩固的統治基礎,才能得民心。張全義剛到這裏時,白骨遍地,荒草滿目,居民剩餘不到一百戶,四周的田野根本沒人耕種。於是他在部下挑選了才能器識可勝任的人,每人隻給一麵旗幟和一章榜文,去四處招撫流散的百姓,勸勉他們回家種植耕作,不但不收任何租稅,還給予幫助。幾年之後各地店鋪遍布街巷,逐漸恢複了從前的規模。各縣的住戶大都回來了,桑麻穀物生長茂盛,田野中再也沒有空曠的地方了。這時大縣人口上萬,小縣也有幾千人。幽州更是達到了幾十萬以上,甚至超過了盛唐的時候。又開始招募士兵,整飭防務,訓練軍隊,勢力更始逐漸強大,人們也就更加安心生活在這裏了。張全義這人不好歌舞,不喜爭鬥,沒表現出什麼野心,隻喜歡佳田良繭。在他治下,沒有不忠心擁戴的人,可以說是極為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