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璋是我們國家證券史上最有名的資深分析師,曾創下連續25月盈利不虧損的紀錄;彭家輝曾是華爾街創下一單賺取五億美金的華人;而劉強則是中國富豪榜連續五年證券界人士排名第一。”
“哦!” 張元一有點驚訝,這麼多牛人,自己竟然沒聽說過,看來股票和期貨市場的牛人也是多啊。
“既然你沒聽說過他們,那你肯定也不知道他們的結局了?”
張元一聽後點點頭。
“馮國璋前幾年死時存款隻剩下五千塊人民幣,彭家輝被幾百名憤怒的客戶控告詐騙而入獄八年,出來時已經一文不名;而劉強,在上一輪牛市結束股災爆發後跳樓自殺。”
“為什麼會這樣?”張元一也很震驚。
“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操作成功的概率總是遠遠高於眾人。但奇怪的是他們九十九次成功積累的金錢卻沒能經受住一次失敗打擊造成的損失。”
“為什麼會這樣?”張元一再次問道。
“你要問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試圖去控製期貨品種。他們都認為自己找到一條一勞永逸的預測期貨變異的方案。有時間的話你可以去看看劉強曾經寫過的一本有關期貨理論的書籍,叫《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書很有名,至今都是期貨界人士的必讀書。到現在為止很多期貨精英依然推崇那種最終隻能是失敗而絕不會成功的東西。”
“師傅,你的意思是說,他們這些人的失敗是源於他們的理論,是這樣嗎?”
“對!當他們把經驗上升到理論的時候,失敗就注定了。我曾說過,期貨本身是一種智能生命,它具有向觀察者未知的方向變異的趨勢,而且它總是向觀察者未知的方向變異。當它意識到觀察者看透了它的真相後,它一定會發生變異,從而讓觀察者總結的理論失敗。”
“你的意思是說,如果觀察者不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那麼構成期貨的生命體就不會發生變異,對嗎?”
“你說的對!當觀察者不試圖用規律去解釋期貨本身的時候,那麼期貨生命體同樣也無法預知自己被觀察者認識。也就是說,道在不長高的同時,魔也不會長高;但是道如果試圖要超過魔的時候,魔必然要長高。”
所以我們中國有句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那麼該如何應對這種狀況呢?如果道不能戰勝魔,那麼如何在期貨這個遊戲中成為贏家呢?”張元一的聲音有點急切。
“是啊!如果道不能戰勝魔,如何成為贏家呢?你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本質的問題。要我說任何一個從事期貨這個職業的人都有一特質是一致的。元一,你知道是什麼嗎?”
“師傅,是什麼?”
“貪婪!”林丹青定定地說道。
“貪婪?師傅,貪婪這個屬性我想應該是人的本性吧。”
“對!貪婪的確是人的本性。就是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所以人總是要想試圖用戰勝魔的方式來成為贏家。但實際上成為贏家的簡單、有效和唯一的方式隻有一種。”
“師傅,是什麼?”
“失敗!”
“失敗?”張元一真的有點弄不明白。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期貨中的魔是很難戰勝的,總有一個錯誤在我們身邊等著我們。所以要想成為贏家就要從失敗中找,而不是從勝利中找。”
“我還是不明白,師傅。”
“你讀過曆史嗎?”
“讀過啊!”
“那你應該知道,曆史中很多例證都能證明一開始就勝利的勝利者往往會最終喪命,而失敗者如果能挺過來卻最終成位市場裏的贏家。”
“這為什麼呢?”
“因為失敗者會選擇變通,去改變,而勝利者卻仰仗勝利而拒絕改變。這就是本質原因。”
“改變是因失敗而產生,而不是從勝利而產生。師傅,您是這個意思嗎?” 張元一問道。
“是!就是這個意思。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單細胞的生命都是這樣。”
“那有沒有因失敗而最終成不了贏家的呢?”
“這個當然有啊,但是如果從概率上來說,最終的贏家一定隻能從初始的失敗者中誕生而非初始的勝利者。”
“這樣?”張元一回顧曆史,曆史上最終成功的帝王將相在其崛起的過程中,的確很多人一開始經曆過諸多坎坷,甚至失敗挫折。
“那麼師傅,你剛才說的這種觀點如何運用到期貨上呢?”
“隻要你用最簡單的方式去運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