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幾個工匠在建造兩座陶窯後,便帶著斟土繼續尋找石墨。這天我們往另一個方向搜尋,這個方向幾乎沒有樹木,草本植物也很稀疏。
下午時,兩匹馬兒在旁邊啃食稀疏的野草。我和斟土在溝壑裏靠著一邊土埂休息,對麵也有一道二米多高的土埂為我們遮擋陽光。
斟土有些沮喪,他搓著胸口說道:“族長,你說這種黑石會不會藏在土裏啊,要不怎麼歸族人都沒見過呢?”
其實有可能這附近更本就沒有石墨,不過我還是不肯放棄,便戲謔斟土道:“你說的對,不過我們要找的叫石墨,雖然也是黑色但不是黑石。看見對麵的土埂沒有,那裏有黑色的土,說不定黑石就藏在裏麵。你去挖下看看,能不能挖到石墨。”
斟土聽完,一下就興奮起來。拿起之前準備好的木撬棍,就跑到土埂前開挖。斟土挖的很賣力,他堅信我說的話都是對的。二十多分鍾後,斟土已經汗流浹背,我開始為這玩笑感到愧疚。
起身向斟土走過去,打算告訴他這裏更本沒有石墨,是我猜錯了。可是我說完後,斟土似乎沒有要離開的意思,依然繼續刨挖。我奇怪,就湊了過去,這時斟土已經在這個土埂上刨出了一個半米多寬直徑的土洞。
正當我湊近時,斟土興奮的轉過頭大聲說道:“族長,你快看我挖到石頭了,好像還是黑色的呢!”
“是嗎,讓我看看!”斟土的話還是讓我有些震驚,立馬提起了精神。
斟土讓出位置,給我查看土洞裏麵的石頭。我趴過去往洞裏看,果然看到裏麵有突起的石頭,而且質地鬆軟。從斟土手裏拿過木撬棍後,在土洞裏搗騰幾下,撬下了一塊巴掌大小的黑石。
將黑石拿到陽光下查看,黑石斷麵油亮有光澤,有點像煤,但沒有煤那樣易碎,所以確定這應該就石墨了。
這下我來了幹勁,叫上斟土立即開挖,先挖出一些拿回去看看,假如是煤的話就更好了。
我們一共帶了二十來公斤的石墨回去,為了驗證它不是煤,我讓斟土將一小塊石墨投入火中煆燒。火堆熄滅後,石墨完好如初,沒有性質變化,已經能夠確定這就是石墨的可能性了。
接下來就製作坩堝坯了,現在技術不能夠完全用石墨製作坩堝,我隻能先將石墨研成粉末加入黏土中燒製。
我擔心石墨粉燒製過程中不能完全融進黏土,導致燒出的坩堝出現海綿體狀。所以要同時製作兩種配料不同的坩堝,一種是直接將石墨摻入黏土中做成坯燒製,另一種是在之前的基礎上加入細砂。
為此我讓斟土到海邊篩選一些晶瑩剔透的沙子回來,這些砂子也經過簡單的研製。為了方便倒出鐵汁,坩堝上設置了兩個陶耳。
這一次一共做了六隻坩堝,每種方法做一個,分三個型號,小號的大約能裝一公斤礦石,中號的兩公斤多,大號的四公斤多。
坩堝坯放入陶窯後,燒製了三天多時間。熄窯後兩天,確定窯內全部冷卻後開窯。驚動人心的時候到了,斟土則沒有過多的興奮勁。
沒有摻入砂子的三隻坩堝完好,但是大號的一隻明顯質地疏鬆,坩堝上蜂窩很多,不適宜熔煉鐵礦,另外兩隻稍好點。摻入砂子的大號坩堝直接在窯裏碎了,沒碎的兩支倒不錯,質地堅硬,表麵光滑,但是有點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