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架犁組裝後,我和祁木迫不及待的叫上白木,帶著一頭水牛在族人除去草的土地進行試驗。
這裏的土地鬆軟,水牛耕起地來顯很輕鬆,隻是新作的犁怎麼也犁不深,最多十幾公分。
對犁床安裝犁鏟的位置進行幾次調整後,才讓犁犁進了三十公分左右的深度,整架犁測試後又加上了一些側額等部件加固犁身。
多次試驗後,犁的整體才固定下來,隻是陶鏟不耐用,耕地兩畝後就廢棄了,這裏的土壤都是上遊衝下來的細土沒有石頭,陶鏟斷裂的情況很少,大多是陶鏟韌性不夠被磨鈍,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隻能等金屬出現才能改善了。
即使如此用犁開地也比人力快上不知多少倍,部落那邊隻是來了十幾人幫忙就足夠開出計劃的土地了。
十幾頭水牛一同作業,祁木造犁和維修也剛好能滿足消耗需求,特別是陶鏟的消耗更大,讓我更加渴望發現金屬礦。
水稻填漿的時候族人超額完成了開墾任務,共計開出水田三百二十多畝,現在總共擁有水田四百三十多畝。
每塊水田開墾出來後做好田埂就馬上泡水養田,現在新開的田地和部落的一樣,每塊一畝到三畝不等。田間留有一到三米寬的路,為以後的牛車馬車預備。有族人還到環山上撿石頭鋪在路上,以加強路麵的硬度。
說到牛車,我到想起來現在的九十多畝水稻的運輸問題,雖然離環山營地不遠但靠族人的雙手來運輸還是效率不夠。
牛車馬車暫時做不出來了,車的框架不說,就車輪和車軸就做不出來。我就先做獨輪車吧,這玩意車輪不需要和牛車那樣堅固那樣大,將圓木截麵下來挖掉木心就可以。承重力小,軸的要求就低了很多,雖然運輸量遠不及牛車但比人力強了幾倍。
七月初,水稻已全部成熟。族人看著田裏黃燦燦的一片,個個麵露喜色。收割的時候都歡欣雀躍,還有點舞蹈的感覺。看來年後插秧前得先搞個儀式之類,秋季豐收後再搞個秋收宴會,以豐富族人的精神生活。
收割的時候我讓部落那邊來了十幾個人幫忙,收割後的稻穀在田地裏就用穀箱摔穀脫粒。穀箱不夠用,族人就將稻穀運回營地在曬場上脫粒,一周的時間就全部收獲完畢。
曬場不夠用族人又合力在營地外趕建的幾個,曬場隨時有人看守,一是防鳥獸,二是隨時翻曬讓稻穀幹的更快些。
運回環山脫粒的稻草就留給牛馬做飼料,其餘的全部在田裏燒灰肥地。
為了趕種第二季水稻,我組織人從曬場上篩取了近四千公斤顆粒最大的稻穀做種,部落那邊的種就從那邊收獲的水稻中篩取吧。
元年七月十五日,四百二十多畝田地所需的水稻種全部播進秧苗田裏。種植業肥料很重要,目前牲口提供的糞便已不夠水田施肥了,我得想別的辦法。
小時候在農村,記得人們會將土層連著草坪鏟起來,曬幹後點火焚燒,熄火冷卻後可以做輔助肥料用,還可以清除田地周圍雜草。
還有樹林裏的腐殖土也是很好的肥料,但是這裏的土壤本身就很肥沃,我得弄別的肥料。
最後我采用了另一種方法,用土磚切幾個糞坑,采集大量一年生植物切碎後和糞便漚在一起,待使用時基本腐爛變成很好的肥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