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這種方法永生,我寧可相信,把腦袋切下來放到液氮中低溫保存更可靠,”一位知名科學家在一權威雜誌上發表了對這種科學理論的不信任感。
“人的思維意識同時依托於大腦以及其他神經組織,與全身是一個係統;經過測試,當死刑犯被槍斃時,若是直接砍頭,還會有六秒鍾的神智清醒階段,若是被子彈射穿腦部,那麼就會瞬間失去反應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特工人員槍戰時,往往要命中敵人頭部的原因。姑且不論脆弱的腦部組織能否接受現代儀器的信息提取而不發生器質性傷害,一個簡單的悖論就是,當這個人的思維信息被提取來之後,那他到底是立刻死亡,還是又多活了一段時間?”
“若是後者,那就說明前麵提取的東西充其量隻代表他的一些記憶而已,若是前者,那就是**裸的披著科學外衣的謀殺行動。……”
這種類似的文章在那個科學理論炮製出來後,就紛紛出現了,這些人可沒有一個傻瓜,他們很快找到了攻擊的重點,而不是關注有用積極的地方,在一個事物出現時詆毀它的人,總比支持他的人要多,不管它到底正不正確,而在於是否有能力理解它的問題。
有人曾經說“比空氣重的東西飛上天空是不可能的”,在說這句話時,他根本沒有注意到停留在自家閣樓上的鴿子。如果回頭看看曆史上的很多科學家說的話,留下的都是笑料,可每當這種情形重複出現時,就會有人重複著成為後人笑料的角色。
“為什麼總有人堅持非此即彼的觀點?難道他不知道科學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很多事實遵從的是概率論而非決定論,遵從的是二元性,而非唯一性,我們有足夠的實驗對象證明,在提取思維信息後實驗對象並未死亡,但這為什麼不能解釋成,出現了兩個‘自我’,而非是哪一個自我在這一過程中死亡?雖然不久後,留在肉體上的那個意識仍舊會死去,但前麵的一個自我不就可以看成是‘過去的自我’,人有過去未來現在,難道你認為過去的你不是你?還是未來的你不是你?雖然他們有所分別,但自我認知上是不會有差別的。”
這一方受到巨額資金支持的支持者自然不甘示弱,通過各種陣地發起了反駁,一如正在其他領域頻繁進行的各種科技理論的爭鬥一般,其激烈狀況不下於真正的戰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知道,要麼被刻入曆史嘲笑的教科書,要麼成為後人敬仰的偶象,幾乎沒有第三中可能,
很多科學家非常頑固,他們寧願堅持錯誤,也不會接受有足夠證據的理論。因為科學從來不是不絕對的,即便有一個理論被證明是錯誤的,它也有可能繼續在自己有效的範圍內被使用,因為有很多附加為了完善理論的必要因素都可以被省略掉。一如牛頓力學定律一般,現在沒有人不認為它被相對論力學擊敗了,但是仍舊廣泛的應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