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眾人就開始七嘴八舌的把自己的見解給說了出來了。但是大家說什麼的都有,卻總是說不上點子上,李想看著有些著急。
遊老也不時的點點頭或者笑著搖搖頭,李想知道,遊老並沒有聽到他想聽的內容。
見大家都沒把最想聽的說出來,李想笑著看了看孫蕾。
孫蕾一看就明白了李想的意思,於是把話頭接了過去。
“還是我來說吧,其實無論是昨晚的《宋城千古情》還是今天遊老的《最後之勝利》。最精髓的地方都是把文化元素融入到了節目當中。”孫蕾微笑著看著大家。
“哎~對!”遊老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眾人也這才恍然大悟,大家都把思維停留在了演技上和人物的情感表達上。誰都沒有往更大的層麵上想一想,聽到了孫蕾這麼一說後,這才想到,這兩場劇都融入了文化元素,所以更能打動人。
昨晚的《宋城千古情》自然不必說,把航州從有人類痕跡開始,到航州的興旺發達,戰火紛爭,再到愛情典故,這些都是屬於航州獨有的文化。而今日遊老《最後之勝利》當然也融入了我國傳動的佛教文化,融入了民國時期的獨特時代背景的文化。
通過這些文化元素的加入,文化和節目和劇情的融合,使節目更加具有意義,更加有張力。
“當然了,光有文化是不夠的,我們要融入文化是沒錯,但是傳統文化裏的很多東西不一定就全是對的。”遊老又繼續說到。
然後遊老還舉了個例子,還是當年他演濟公這一角色的時候,有一個劇情是濟公走在街上,看到有賣饅頭的商販,於是用自己很髒的手趁商販不注意的時候在兩個饅頭上各捏了兩個黑手印。
商販發現後沒辦法就把這兩個饅頭送給了濟公。本來劇情安排的時候是濟公拿著這兩個饅頭心滿意足的走了,這也是當年曆史上對於濟公的史料上寫過的一段記載。
但是遊老在演這一段戲的時候,在走出去幾部道後,又從胸口掏出了幾個銅板,轉身對著商販一吹,這銅板就落到了商販的桌子上了。
商販看到了之後,笑著自言自語道:“這個和尚!”
這段戲是遊老自己改的,因為遊老覺得濟公既然是一代高僧,肯定要給人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的,不能夠讓人覺得這個和尚是個貪便宜的和尚,這就是給角色加入自己的理解,在文化上稍微做出一些更改。
所以商販才會加了這句台詞,笑著說了一聲:“這個和尚!”意思是這個和尚是個好和尚,不貪便宜。
而且遊老當時還有另外一種想法,就是覺得這部電視劇到時候肯定會有很多人看,所以一定要做個表率作用,不能影響到觀眾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