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宮廷政變(一)(2 / 2)

關於李淵的人物記載,李想似乎看過一些《唐書》裏麵形容李淵“任性真率,寬仁容重”

不過在這裏任性時聽從秉性不做作而非字麵意思的任性。那麼李想覺得李淵是個會顧念舊情的人,在晉陽起兵之事上,其實是反作用力的,那麼起到主要作用的還是李世民。攔是不攔?

李想一時感到頭暈腦脹,若是不攔,日後是否還有劇情點能左右玄武門之變的結局,如果攔恐怕連唐朝都建立不了,那麼唐都建立不了,朝代都不存在,玄武門之變沒發生,似乎也不能算改變了結局,而是走了歪路,阻攔了朝代的建立,之後的文明也都不存在了。

李想決定不加阻攔,並與李建成原本的決定一樣,共同起兵伐隋。

李想突然想起李世民最終謀反的契機就是李淵讓李世民漸漸掌握了兵權,籠絡了人心,而自己一直久居深宮,沒有真正的掌握兵權,使自己在朝堂上的勢力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從而人心漸失最終死於玄武。

“想辦法奪回兵權!”李想想著,猜想下一幕場景會轉換到何處,果然和他料想的一模一樣。

視角果然轉向“劉文鏡事件”劉文鏡做謀反之實,要太子定奪之虛,實則試探,生殺予奪大權,交由太子決定,如今看來這一點是李世民謀反之關鍵。

“太子殿下,皇上叫您前廳議政。”

“知道了,退下吧。”李想獨自走向大殿,見李淵高坐王座之上,李想跪了下來。

“劉文鏡擊築欲殺斐濟之事,你如何看的?”李淵臉色發寒,不動聲色的問道。

“兒臣以為,劉文鏡為開國功臣,不可隨意殺之。若是隨意殺之,恐怕難服武將之心,會使武將們心生惶恐。”這一刻李想做出了和李建成截然相反的決定,他決定報下劉文鏡維持與李世民的關係,緩和矛盾但他也知道,這隻不過是緩兵之計,隻能解一時燃眉之急。

很顯然李想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

霎時場景再次轉換,這一次李想出現在了深宮之中,桌前攤著一堆書箋。

李淵快步進入宮中迎上進入李想的視線。

“父皇。”李想跪在地上,恭敬的說道。

“請起。”李淵擺擺手。

李想思考著這一幕是史書記載的哪一段曆史,但他一時想不出來,隻好靜觀其變。

“對於劉黑闥起兵之事,你怎麼看?”李淵看著李建成,好奇自己的兒子會說出怎樣的話。

李想正想開口,突然想起了什麼。此刻正是劉黑闥事件,也是自己和李世民的政治路線徹底背離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