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造夢工廠(2 / 2)

日本方麵對於這種造星模式的運營是以劇場為基地,對成員進行招募,並以招募的先後順序命名為一期生,二期生諸如此類以此類推,這樣的造星方式最大看點就是,每個女孩進去時都是非常普通的小姑娘,但經過幾個月的集訓他們參加每年的總選,被自己的粉絲送上舞台的最高點,成為明星,成長性,就是這種運營方式最大的看點。

要到授權後,李想,李博義以及陳帆三人,在北京共同出資建造了一座劇場,起初,巨大的資金壓力讓三人對於這個決策的正確性產生了一些爭執與懷疑。緊接著,劇場終於有驚無險的建造完成後,三人根據多年在娛樂圈混跡的經驗,開啟了一期生的招募活動。

一期生的招募很是有些慘淡,畢竟大家都還不知道這種造星模式的優勢在哪裏,所以不知道就會不信任,說到底這也是人之常情。

李博義看著這慘淡的成績單有些撐不住氣了,空蕩的成員中心即便無人居住水電費的成本卻依然還是有的。陳帆用盡各種方法宣傳這種新型的造星模式,可依舊是收效甚微,

第一批成員層次不齊的收了將近三十人,集訓便得以順利開始。

起初李博義李想陳帆三人對於這三十人的集訓絲毫不敢鬆懈,很怕一鬆懈整個團隊就大走樣,絲毫不能將從日本學過來的精髓發揮到淩厲盡致。

這種造星模式說到底運營的是一種文化,要讓每位成員自己無比堅信普通人也是可以通過努力一步步成為明星和偶像,然後讓他們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一種夢想信仰,而並非隻是簡簡單單的一份工作,這種夢想需要每位成員的全情投入,必須時刻保持團隊的團結。

而這種高強度的訓練長此以往再看不到任何回報的情況下自然有人無法堅持下去,而因此退隊,不到半年,隊伍隻剩下十七人。

李想坐在舞台地下看著女孩們在舞台上彩排,他突然想到他剛到背影製片廠的那一天,為了五十元的片酬,被女演員的耳光抽的鼻青臉腫,那時是他第一次打起想回家的念頭,但最終也沒有那樣做。

這些參與集訓的成員也是一樣,年紀很小,卻有著和李想一樣的夢想,李想看著台上的小姑娘不覺心中一陣陣發酸。

李想還在回憶過去的時候,突然聽到台上傳來一陣慌亂的尖叫,原來是一位成員受不了高強度的訓練累暈了過去,李想三步並作倆步衝了過去,交代了幾聲就抱起那位成員跑向醫務室。

季敏漸漸醒來,她記得在暈倒的前一秒有人抱起了自己,睜開眼睛第一麵居然看見李想正關切的望著她,季敏有些慌張:“不好意思李總”語氣中掩飾不住的虛弱,看的理想一陣心疼。

“做明星很苦的,可是不能放棄。”李想笑道,幫季敏撥開了額頭的碎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