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戰亂(1 / 2)

隨著幽王烽火燃盡,姬周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也逐漸走向了末路,各路諸侯紛紛而起擁兵自持,分崩離析的局麵已然形成。普天之下,並非王土,率土之濱,亦非王臣。伴隨著周王朝統治的分崩瓦解,等級森嚴的禮樂製度也近乎廢弛,諸侯王紛紛自立與坐鎮洛邑的周天子分庭抗禮,然周天子勢力衰微早無令諸侯臣服的權威。

天子漸失威儀,諸侯之間爭權奪利、紛爭不斷。百年來,少數諸侯國通過征伐吞並改革鼎新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弱者被迫淡出曆史長河,強者愈發國力強盛。從春秋五霸經曆後來的三家分晉逐漸形成了如今的七國爭雄之態,各國間利益交聯複雜,矛盾久積,可能前幾日結盟交好轉眼間便風卷狂沙,兵臨城下。

秦武王三年,秦國國力日昌,武王嬴蕩漸生了問鼎中原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想法,命左相甘茂為將攻韓之宜陽,打開秦東向這個相對較為弱小的門戶以方便兵逼洛邑。

秦武王三年秋,甘茂領命親率五萬秦軍發兵宜陽。

韓國雖是後起之國於大國夾縫中求生存,但百姓安康富足國力不弱。作為韓國境內數一數二的大縣,宜陽亦是城堅兵精易守難攻,集中了上黨、南陽兩郡的兵力和財物,名為縣,實際應為郡。秦軍千裏出兵攻打宜陽,本就不占天時地利,加之長途奔襲,士卒疲敝,又遭遇宜陽守軍殊死抵抗,曆時五個月竟久攻不下。

此一役從黍稷收獲的秋日一直持續到了滴水成冰的嚴冬,兩軍也從起初的血戰變成了如今的拉鋸戰,勝敗即在於誰能先撐到援軍的到來。

宜陽被圍困現孤城之勢,城中兵器不足糧草短缺,且援軍遲遲未到,眼見著堅持不了太久,情急之下韓襄王派使臣向魏趙楚三國求救,卻不料甘茂在大軍出征前夕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楚韓之間雖有盟約但不夠穩固,隻要秦國稍以利益相誘,楚國勢必不會出兵相救,而與韓國毗鄰的魏趙兩國甘茂也在行軍之前進行了遊說,使得魏襄王與趙武靈王推三阻四皆不肯答應出兵相助。萬般無奈,宜陽駐軍隻得與甘茂率領的秦軍死磕到底以待國中援軍趕來解圍,求得轉機。

葉邑,羋姓葉氏一族世代所居之地,原是葉公沈尹諸梁不知旁支了多少代的後裔。葉家傳至此輩已剩寥寥幾人,當家的是年紀最長的葉申。眼下連年征戰本就人丁凋零,葉家如今能上得了沙場的男丁也就隻有葉申兩個剛剛成年的兒子葉戌和葉遨。大兒子葉蠋幾年前戰死於岸門,如今嚴峻的形勢下葉老爺子諸般不舍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二兒子和三兒子遠赴宜陽城。

葉戌同葉遨臨行的那一日,剛過了晌午本來晴好的天空卻突然陰沉起來,不消一會兒便飄起了小雪,而且大有擴大之勢。不過前方戰況吃緊,就算天氣怎樣惡劣也需按時行軍。

葉申站在門前的石階上無力地斜倚著木門,神情木然地抻著脖子看著百人的兵卒隊伍漸漸走遠。他的鼻尖和耳朵凍得通紅一片彷佛也察覺不到冷,眼睛裏似乎有淚花閃爍的光芒,揣在袖口裏的手一下下細細對搓著,搓得指尖都微微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