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麵埋伏(1 / 2)

沈昭義回想起其高祖一舉創出第九劍的情境,驀地心中一動,計上心來,暗道,有了。

沈昭義倏地起身,徑向二樓而去,小博忙跟上道:“沈爺是要去哪兒?”

“二樓聽曲兒。”

到得二樓,食客已然走得七七八八了,隻剩兩桌食客仍在用膳,正好撫琴一曲彈罷,沈昭義便走上前道:“撫琴姑娘,你好,現在還可以點曲子嗎?”

撫琴聞言起身,輕抬明眸,朱唇微啟,細聲道:“可以呢,敢問公子如何稱呼?”

沈昭義爽朗道:“我叫沈昭義,我想點一曲《十麵埋伏》。”

“好的,沈公子稍等。”

沈昭義剛剛想到其高祖在創出第九劍時的境遇,那是在四大高手合圍之際,必死之局,瀕死之境下,其高祖才能一舉創出第九劍。所以,沈昭義打算借琴入景,以一曲《十麵埋伏》模擬當時之境,而主角則換做自己,看自己能否感受到高祖當時的心境,或對其感悟獨孤九劍有所幫助。

沈昭義確是悟性奇佳之輩,才能想到此由琴聲入武學之境。

琴聲響起,沈昭義閉起雙眼,神遊方外,身處於一個小樹林中,漫天的樹葉隨風而舞。

《十麵埋伏》全曲分十三小節,第一小節“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呐喊的激勵場麵。音樂由散漸快,調式的複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第二小節“吹打”,第三小節“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在沈昭義的神遊中,則變成高祖威武的氣勢。

沈昭義幻想自己化身高祖,以一柄劍器在青衣門襲殺中如入無人之境,隨手一劍,皆有敵人授首。

音樂進入第四小節“排陣”,青衣門潰不成軍,青衣門主遂起青衣大陣。第五小節“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在沈昭義的神遊中,則變成高祖勇武矯健的雄姿,百餘招後,大破青衣大陣,並且重創了青衣門主。

音樂進入第六小節“埋伏”,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垓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麵兩段作鋪墊。 而沈昭義則享受著大破青衣門後的寧靜,打算離去。

第七小節“雞鳴山小戰”,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沈昭義突然發現場中多出了四個人,各占一角,對其形成合圍之勢。沈昭義感覺到了一種威壓,從未有過的威壓。沈昭義心中輕歎,果然,是四個絕頂高手啊。那四人一人使劍,另外三人都是徒手。沈昭義歎道,決計不可讓四人對其形成合圍之勢,所以,沈昭義主動出擊,一劍刺向其中一人。

音樂進入第八小節“九裏山大戰”,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麵。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呐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拚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 潮。而在沈昭義的神遊中,沈昭義已然被殺數次,無論他先出手攻擊哪一個人,既然不能一擊必殺,還是會受到四個人的合圍,十數招之後漸漸落於下風,數百招後終究免不了一死。眼下實在是無解、必死之局。

第九劍,第九劍,沈昭義喃喃道,第九劍在哪裏。

模擬數次皆不得脫離死局,現下的沈昭義已然心力交瘁。額頭密布汗珠,臉色漸漸蒼白。

沈昭義腦海裏緩緩回放他和四大高手交手的一招一式,連續模擬數次都是同樣的結果,那便是他的作戰思路出錯,他得改變思路,可是,怎麼改變?

我攻出一式,其中一人防守,另外三人皆可加殺招於我,我就得防守,卻又麵對四個人的進攻,我覓得空隙,反擊對其中一人施展殺招,或可傷敵,卻殺不了敵人,在我施展殺招的同時,另外三人向我攻擊而來,這是一個循環。

咦,沈昭義腦中驀地靈光一現,我進攻,被我進攻的那人就沒法攻擊於我,我麵對的就是三個人的進攻,而我防守,則要麵臨四個人的進攻。那我為何防守,眼下之局,我隻能,攻,再攻,還是攻!縱拚著受敵之擊,也要格殺一人,然後還是隻進攻,再拚著受敵之擊,再格殺一人,如此循環,才是製敵良機!

沈昭義心中已然有了計議,重新模擬。

第一次,失敗,卻格殺了一人。

第二次,仍然失敗,卻格殺了兩人。

第三次,依舊失敗,卻格殺了三人。

第四次,依然過不了最後一人,因為每次隻攻不守,縱能傷敵一萬,卻也自損八千,所以到得最後一人時,已經完全沒有一戰之力了。

仍是必死之局,何解?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