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成敗(1 / 1)

崇禎和皇太極的區別

崇禎勤奮不假,說他不容易也情有可原。但說“隻不過運氣太差”,未免太過幼稚了。當然,持此說者也不乏其人,新近便有“十七世紀危機論”,大致因為十七世紀亞洲大氣狀況改變而誘發以稻麥為主食的中國的糧食短缺,明朝經濟大受打擊,繼而誘發政治社會危機。這自然是一家之言,但更多時,我們更應從內部尋找原因,崇禎初繼位,誅魏客,掃閹黨,意氣風發,政治上的順手使其高估了自己為政的能力,麵對自萬曆以來積下的弊端,心急氣躁,望圖一朝以清寰宇,這是不現實的。且崇禎傳其祖父萬曆的稟性,為人剛愎自用,刻忌寡恩,對臣下的極端不信任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繼位時降座親拜的四位的輔臣在不到幾年的時間內或殺或貶,與當時“唯先生們之言”的誓言背道而馳。

袁崇煥之殺毛文龍,也是情有可原,毛總兵關東,不受節度,不殺此人,袁督師何以令到將行,何以三年平遼?崇禎當時隻是溫言撫慰,哪有不滿之辭?崇禎之殺袁,在於皇太極之用反間計。

不可否認,崇禎確比萬曆、泰昌、天啟帝更為勤勉,還是孟森先生一語中的:“崇禎於萬曆前非亡國之君,而於萬曆後則必亡而以已!”

崇禎帝之所以失天下而皇太極之所以得天下,惟在用人之得當與否。崇禎帝自毀長城,皇太極化敵為友:袁崇煥身為薊遼督師,忠心可鑒,崩努爾哈赤於寧遠,挫清軍勁旅於山海,揚名關外,威鎮四海。而崇禎不識蔣幹盜書之拙技,輕信宦官亂政之莠言,逮袁下獄,淩遲處死。千古奇冤,何其慘也!至此廷臣無一人可堪邊事。洪承疇位居閣僚之尊,聖眷正隆,圍李闖於商洛,領三軍入關東,折損其半,退守鬆錦,而為一貂裘所俘。不念莊烈設譙以祭,反以剃發易服為榮,臣節喪盡,明人剜心,至此清廷得一人可安天下!崇禎疑人不用,用人還疑,戮忠直之臣以極刑,祭佞二之臣以盛典,焉能不亡國?比之皇太極,其可夫又遠矣!整八旗之武功,開六部之文治,龍興關外,虎視中原,聖主之為也。而明廷汙濁,敗績已現:閣僚無卿輔之相,六部無職司之行,滿眼官貪吏虐,主昧臣昏;盡是江河日下,一片狼籍!故明亡清興,非天定數也,實人之力也。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