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農村少年(1 / 2)

光明村莊,東西北三麵環山,是居住有不到一百來戶人家,將近有三四百人口的小山村。村裏農舍幾乎都是依北向南,這樣在寒冷的冬天能讓房屋采集到更多的陽光,從而讓屋內更暖和。

今年十歲的方一笑就是出生在這個小山村,這個很有禪意的名字是村裏姓古的一位秀才取的,取自佛教中拈花一笑這個詞語,寓意希望方一笑用心讀書,理解書中知識,好在以後取得功名。

要知道在這個小村莊世代相傳的習慣中,大家基本上都以孩子出生順序給孩子起名字。無論男女,按出生先後起著大娃、二娃、三娃……這樣的名字,如果有位村婦站在村頭喊自己的孩子名字——幾娃,一定會有很多孩子應答的。方一笑和別的孩子比,也許唯有這名字讓人感覺有些特殊,別的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們早已開始力所能及的為家裏做一些農活了,雖然方一笑今年才十歲。

在這樣的自給自足小山村裏,牲畜是農戶離不開的幫手,比如驢,牛、馬,騾子(就是驢和馬雜交生出的牲畜)一戶買不起一頭牲畜,關係比較親密的幾戶人家就共同飼養一頭牲畜,從而利用牲畜幫農戶耕地,種地,拉莊稼等。當田地裏暫時不用牲畜的時期,牲畜就需要放養。孩子們就利用不讀書的閑暇時間,幾個(一般是兩個)孩子一組拉牲畜出去吃草,(類似這樣的行為叫做放驢,放牛等),減輕家裏大人的負擔。

今日輪到方一笑和隔壁的王二娃一組出去放驢,早晨剛蒙蒙亮,方一笑勿勿喝了口粥,就去隔壁叫王二娃。剛走入王二娃大門口,正在院裏幹活的王嬸看見方一笑,笑著說“進家,進家。”

“二嬸,我就不進家了,二娃呢,今天輪到我們倆一起放驢呢。”方一笑對二嬸說。

“今天王二娃拉肚子,還難受的躺著呢,要不讓你二叔和你一起去吧。”二嬸有點不好意思的說。

“不了,二嬸,趁天氣現在還不熱,我就自己去放驢吧,讓二叔忙他自己的吧。我放驢回來再來看望二娃。”方一笑憨厚的一笑,輕輕的說著。

方一笑獨自進了飼舍,熟練的解開了拴毛驢的繩子,拉著毛驢一前一後出了大門,走了附近的一個大石頭上,方一笑站在大石頭上,雙手扶住毛驢脊背,小腿用力,輕輕一跳,身子就坐在了毛驢背上,嘴裏吆喝一聲“駕”,就騎著毛驢向山村外走去。

“今天去哪兒呢?”方一笑獨自思量著。要知道,現在正是田地裏瘋長莊稼的季節,村莊裏人是反對在田地附近放牲畜行為的,特別孩子們放牲畜。因為一不小心沒照看到,牲畜就吃莊稼,所以孩子們需要幾個一組,去田地附近放驢,這樣能互相照看,防止驢偷吃田地裏的莊稼。雖然田地附近草長的旺盛,驢能吃飽,但今天二娃拉肚子,就我自己一個人,自己年幼,力氣小,如果照看不到,牲畜吃了莊稼,回家會被父母罵的。

要不這樣好了,去大山上放驢吧,雖然大山的青草長的不太好,但如果我今天晚些時候回家,也能讓驢吃飽。嗯,就這麼定了。“駕”,方一笑一拉拴著驢頭的繩子,用腳輕輕踢了一下驢的前腿上側,往山村外的北麵大山的方向拐去。

光明村莊北麵的大山叫做明山,傳說中,有一個黑暗惡魔大殺四方,想統治這裏。很多人、動物都被殺了,人心惶惶,後來有一個光明神出麵製止,在這裏與惡魔發生激烈的戰鬥,最後戰勝惡魔,讓光明永存世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神仙,把這座山叫做明山,意思是明亮,光明的存在。當然這隻是一個遙遠的傳說,流傳到現在,早已經沒有人相信這個傳說了隻是大家一直習慣稱這個山為明山,這個叫法就就一直這麼流傳下來了。

放開拴驢的繩子,讓驢在山上隨便吃草,方一笑找了一個稍大些的石頭能遮蔽陽光的地方,脫下雙腳的鞋,半躺著,左右手交叉放在後腦勺上,微閉著眼睛假憩。

不知道過了多久,方一笑朦朧中感覺有點刺眼,睜開眼睛,原來是一些太陽光照在了他的臉上。他望了望向天空的正當中爬升著的太陽,又看了看離自己稍有點遠正在低頭吃草的毛驢,穿上鞋子,向毛驢附近走去,準備再找個陰涼處休憩。

剛走到離毛驢不遠的地方,他突然見毛驢躲閃了一下,前蹄急蹬,試圖固定往下傾斜的身子。方一笑心中一顫,緊邁步伐,匆忙去抓拴在毛驢頭上的繩子,擔心毛驢有個閃失。要知道,這毛驢是幾個農家共同的寶貝,地裏幹活全靠它了,可不能有閃失。幸好,毛驢前蹄踩在下方的一個稍大的山石上,固定了身軀。方一笑心怦怦直跳,有點後怕,又有點不解。毛驢好好的吃草,怎麼會無故的躲閃呢?

方一笑四處張望,不解的看了看毛驢的四周,視線中除了石頭,就是小草,沒有發現什麼。抬頭看看天空中的太陽,方一笑想到自己又是一個人,擔心毛驢有個閃失,這後果擔負不起,就準備拽著繩子,拉毛驢下山。然後去山下田地附近,揪些青草,也可以回家讓毛驢繼續吃。方一笑小心翼翼的拉著毛驢,張望著尋覓坡勢較緩的山路,向山下走去。心裏還回想著剛才的事情,方一笑帶著心中的疑問,不甘心的一回首,發現剛才毛驢吃草的附近處有一處閃了一下光,亮晶晶的。揉了揉眼,方一笑好奇的放下繩子,向哪個閃著光的地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