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教育都是從探索兒童的興趣、習慣、能量等心理特征並參照它們開始進行的。正如嬰兒的胚胎需在母體子宮中發育一樣,正實體化的兒童作為一個精神胚胎,他需要一個溫暖和營養豐富的、充滿著愛的環境得以發展,這些總不會傷害他。兒童就是一個謎。自我實現或心理的健康成長是人內部存在著的一種趨勢或需要,是人成長的方向。集體生活是兒童個體向社會化道路前進的重要推動力;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所必需。一個未獲取這種健康成長的兒童,可能終生隻是一個悲劇。在我們教育孩子們的努力中,外部行為是激發其內部心靈發展的方式,而內部心靈發展又會依靠外部行動表現出來。這兩種因素互為條件,共同發展。行為讓孩子們的心靈得以發展,而心靈充分發展又會催化其行為更好;行為進步又讓孩子們感到愉快——因而他們的心靈又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們探索兒童心理與學習心理,應當從社會矛盾中加以分析。教育的效能和教育進步的限製,不能隻從教育本身來解決,應當科學地來解決。這當同整個社會製度的問題相協調。我們的研究重點,不是放在抽象的兒童身上,而應放在特定社會製度下的兒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