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鵬實際控製的地盤取得了豐收,其他地方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北方長時間幹旱無雨,十八路諸侯又被關在洛陽,無人組織興修水利抗旱,農田普遍欠收,災情最嚴重的是青州、兗州和冀州,除了旱災之外,蝗蟲也來搗亂,田地肯定是顆粒無收,各地官府存糧連渡過這個冬都不夠,要求賑災的奏章雪片般飛到洛陽,飛到替康鵬處理朝政的李儒手裏。
開始李儒還悄悄把這些奏章壓下,連陳宮和荀家叔侄、文武百官都不讓知道,就是怕嶽父又頭腦昏,拿救命的軍糧去賑災,可紙始終包不住火,不知怎麼的,北方大旱的事還是被荀家叔侄知道了,一下子在早朝上捅出來,文武百官頓時開了鍋,紛紛指責李儒,李儒這是置大漢黎民於不顧,毀我大漢江山。就連平時和李儒交情不淺的陳宮也站在百官這邊,對李儒口誅筆伐。在快被唾沫星子淹死的情況下,已成眾矢之的的李儒隻得向嶽父稟告此事,請嶽父處置。
康鵬接到李儒的彙報也不敢怠慢,慌忙召集親信商議對策,董卓軍會議上,眾人很快分成兩派,以李儒、李傕和郭汜為的西涼派堅決反對賑災,理由是各地官府平時對董卓聽宣不聽調,不把董卓這個名義上的輔政太師放在眼裏,現在遭災了才想起向董卓要賑災糧來,下那有那麼好的事?還有董卓軍手裏糧食還要留著以防不測,全部送出去要是又打仗怎麼辦?
陳宮、荀家叔侄和趙雲等新歸依康鵬的文武意見截然相反,堅決要求康鵬賑濟各地,理由很簡單,居廟堂之者,必以為民造福為己念,不能坐視黎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呂布居然也要求康鵬賑災,是要繼續揚義父的人道主義,得民心才能得下。
張遼、高順和徐晃等人態度中立,不偏不倚,也不表意見,隻是唯康鵬之命是從。
皮球轉了一圈,最終又回到康鵬這裏,康鵬也明白這事為難,賑災吧,自己的軍糧就沒指望了,來年招募更多流民屯田的計劃也將落空。可不賑也不行,難道要自己眼睜睜看著其它地方的百姓餓死?
在眾人目光注視之下,康鵬沉思良久,終於咬著牙艱難的出一個字,“賑!”
陳宮、趙雲和荀家叔侄鬆了一口氣,齊聲高讚康鵬的高功亮德,仁慈博愛,先下之憂而憂,後下之樂。李儒卻如喪毗考,哭喪著臉連聲道:“嶽父三思,嶽父你三思啊!”
康鵬其實比李儒還心疼,本來他打算過了今年冬,就出兵征討關外的,統一北方再圖南方,一統下之後再學曹丕的,現在隻能推後一年了,好在十八路諸侯都捏在手裏,不用擔心有厲害的競爭對手。康鵬柔聲對李儒道:“顯佳,我知道你的好意,也明白你對我的忠誠,可你想想,我們手裏有糧,難道能眼睜睜看著百姓餓死嗎?”
李儒話裏已經帶上哭音,給康鵬下跪道:“嶽父,不行啊,我們的糧食也不多,拿出去了,如果再有戰爭,我們拿什麼給士兵吃飯?”完,李儒連連磕頭,直至額頭出血。
康鵬心中不忍,將李儒扶起,“顯佳,我既恩惠下百姓,還有什麼人會來恩將仇報?不要了,去調集關中糧食,賑濟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