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點滴感悟,從改變觀念入手(3)(1 / 2)

俗話說得好:“才華雖然可以衝鋒陷陣,但總不及機智能夠統領三軍。”才華是一種能力,但如果沒有機智和常識的引領,就找不到才華發揮的舞台。才華走錯了方向,就隻能付諸東流了。

牛頓早年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將才華發揮到極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們還想對青年朋友強調一點,要處理好書本知識與常識的關係,不要重理論而輕實踐。很多人因為缺乏機智與常識,竟然連在社會上立足謀生都比較困難。

不久前,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牧場中,人們看到有三個大學生在那裏打工。這三個人中,一個來自劍橋,一個來自牛津,還有一個是德國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人們都非常驚異:居然讓大學生來看管家畜,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領導眾人的領袖,而現在卻在這裏“領導”羊群。牧場主人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是個大老粗,對什麼書本、理論一竅不通,卻知道怎麼飼養牛羊。他雇傭的這些學生,雖然滿腹經綸,能說好幾門外語,可以討論深奧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理論,可是,要說掙錢卻不能和一個大老粗相比。他整天談論的隻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場,眼界十分狹隘,但他卻能夠賺大錢,而那些大學生卻連謀生都很困難。盡管大學的名字很好聽,其實什麼實用的東西也學不到。這是一場“有文化和沒文化、大學和牧場的較量,而後者總是能夠占上風”。

我們對書本不應該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經說:“讀書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隻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夠獲得的處世智慧。”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曾經有一個法國大學者,人們對他的評價是“他被自己的才華淹沒了”。接受的教育太多,對實踐經驗一無所知,實際是降低了一個人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讓他變得弱不禁風。書本教育往往使一個人發展出過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識,甚至使他變得過於謹慎和缺乏自信,而這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種種艱苦勞作來說,就顯得態度太文雅、外表太奢華、教育太精致了,不能用在日常的生活方麵。

書本和學校教育確實可以使人提高,但是隻是死埋頭在書堆裏,缺乏人情世故常識,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社會裏,往往要吃敗仗。時代的弄潮兒並不是那些滿腹經綸卻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適應現實、作出合理判斷的人。

7.創意需要細節

每一個人都想成功,但是成功的目標不是一蹴可就的。鄭俊琪“穩紮穩打”的思考模式非常值得學習。因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需要很多不可或缺的條件,“過”與“不及”都是阻擾成功的因素。

比如,鄭小虎從小就非常有創意,對於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原本父母也都非常支持鄭小虎的“腦力原創”,並且對他寄予厚望。

在學校的時候,鄭小虎和同學王之龍就成立自己的個人網站,並且在選舉時幫候選人架設網站。在當時,著實發了一筆不小的“選舉財”,加上楊致遠創辦雅虎的先例,鄭小虎在畢業前就有了“創業”的想法。

於是,還沒畢業,鄭小虎就向親友籌措了五十萬資金,一股腦兒投入辦公室e化的這條路,專門為一些企業及個人架設網站。但是,鄭小虎並未考慮到,自己雖然技術純熟,但是在人脈上卻非常缺乏。就算好不容易接到一筆大案子,也因為建構工程過於浩大,根本無法一個人完成,更沒有足夠的資本支付人工及設備費用,所以到最後,鄭小虎也隻能“壯誌未酬,公司先倒”。

再優秀的創意,如果經不起執行麵的實際挑戰,也隻有“告吹”一途。

王之龍雖然在技術及創意上不及鄭小虎,但是畢業後就在一家電腦公司工作,有穩定的工資,然後利用工作上的人脈,為自己爭取e化的客戶。

幾位客戶在充分信任王之龍的“功力”之後,便提出合作接案的想法,於是在客戶提供財力、王之龍提供技術和創意的合作下,共同承接更大的案子。就這樣穩紮穩打五年後,王之龍已經是公司“老板”級的人物,而鄭小虎卻還在償還多年前所欠下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