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沒有一天不讀書,沒有一天不抄書。有時朋友們來到他家做客,整天地喝酒玩樂來消磨時光,他對這種情形感到厭煩。客人走後,他總是歎口氣說:“可惜又是一天白白過了。”顧炎武自幼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讀書方法:首先,他給自己規定了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即使讀《資治通鑒》時也是如此。當他讀完一部書的時候,這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彙編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一邊自己默誦,一邊請人朗讀,如果發現差異,就立刻查對原文。他規定每天這樣溫習功課200頁,溫習不完,絕不休息。
顧炎武從小讀書時,隻要有心得就把它記下來。如果發現書裏麵有錯誤,他都要反複考察,予以糾正。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整理自己的筆記。有時,整理自己的心得筆記時,隻要發現古人已經有了同樣的認識,他就毫不猶豫地把這個認識刪掉。就這樣,他經過30年的日積月累,終於編成了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哲學、宗教、曆史、法律、經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典章製度、天文地理等廣闊領域的《日知錄》。這本書及顧炎武的治學精神,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梁啟超說:“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人。”
一個問號成就的輝煌
佚名
1921年,印度科學家拉曼在英國皇家學會上作了聲學與光學的研究報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國。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對印度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媽媽,這個大海叫什麼名字?。
“地中海!”
“為什麼叫地中海?”
“因為它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
“那它為什麼是藍色的?”
年輕的母親一時語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一旁饒有興味傾聽他們談話的拉曼。拉曼告訴男孩:“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解釋。這一解釋出自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勳爵,這位以發現惰性氣體而聞名於世的大科學家,曾用太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的理論解釋過天空的顏色,並由此推斷,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所致。
但不知為什麼,在告別了那對母子之後,拉曼總對自己的解釋心存疑惑,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的“為什麼”,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那種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想到此,他不禁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爾各答後,立即著手研究海水為什麼是藍的。結果他發現瑞利的解釋實驗證據不足,令人難以信服,遂決心重新進行研究。
他從光線散射與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運用愛因斯坦等人的漲落理論,獲得了光線穿過淨水、冰塊及其他材料時散射現象的充分數據,證明出水分手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顯出藍色的機理,與大氣分手散射太陽光而使天空呈現藍色的機理完全相同。進而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統稱為“拉曼效應”,為20世紀初科學界最終接受光的粒子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30年,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曆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科學是不能馬虎敷衍的,它需要不斷質疑和探索,嚴謹求證。而學習正是需要這樣敢於質疑權威和大膽求證的精神。
多問,讓你與眾不同
佚名
多問幾個為什麼,也許生活就會與眾不同;科學的道路上如果沒有求真,也就沒有了新的進步。
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放。他設計了一個碟形容器。裏麵灌滿水,每當拔掉碟底的塞子時,碟裏的水也總是形成逆時針旋轉的漩渦。這說明放洗澡水時漩渦朝左,並非偶然,而是一種有規律的現象。
1962年,謝皮羅發表了論文,認為這漩渦與地球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自轉的話,拔掉澡盆的塞子則不會產生漩渦。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於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謝皮羅認為,北半球的台風都是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斷言,如果在南半球則恰好相反,洗澡水將按順時針形成漩渦,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謝皮羅的論文發表之後,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