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成功,但很多時候,人們的眼裏隻有成功,而忽略了從夢想到實現之間的距離。每一個成功的產生,中間都隔著各種各樣的難題,隻有能經受住挫折考驗的人,才有資格摘取成功的果實。
好學不倦
春秋時期有個人叫孔丘,人們稱他為孔子,是當時的魚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人。孔子小的時候,家裏生活比較困難,沒有法子讀書求學,而且那時又沒有什麼學校。書籍呢,也隻有很少數的貴族家裏才有。孔子的豐富淵博的知識,完全是靠刻苦自學得來的。
孔子學習十分勤奮,他是一個好學不倦的人。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流傳著他那“韋編三絕”的故事。
那是在孔子50多歲的時候,為了研究深奧難懂的《易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我國古代具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孔子把《易經》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仔細的推敲。結果,由於看的時間長了,次數多了,連穿在書上的牛皮繩都給磨斷了。斷一次,孔子就換一次,一共換了三次,故稱“韋編三絕”。孔子勤奮讀書從此可見一斑。
孔子是一個知識廣博的學者,他還很喜歡音樂。有一次,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師襄子先教了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學得很認真。十來天過去了,他還在反複練習這支曲子。
“可以學一支新曲子了。”師襄子說。
孔子卻回答:“我隻是學會了曲譜,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
“我還沒有領會這支曲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孔子回答。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這一回總可以學新曲子啦,你已經理解曲子的思想感情了。”
孔子仍不同意:“我還不能通過這支曲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作曲者的為人。”
經過反複琢磨,孔子終於領會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和了解了作曲者的為人。他向師襄子講述了自己的看法。師襄子聽了大吃一驚,感到他對樂曲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孔子這樣刻苦學習,使師襄子非常佩服。
雖然身體很辛勞、很勞累,但隻要是發自於內心,也要去做;即使有些事情沒有什麼利益可圖,但隻要有重要的意義,也要力爭把它做好。
紀昌學射
讀書,要刻苦勤奮。學習各種技術,同樣也要有不怕苦、不怕難的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
紀昌學射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紀昌,是我國古代的射箭好手,他的老師叫飛衛。紀昌開始跟飛衛學習的時候,飛衛對他說:“你先要練習看東西的時候,能有不眨眼的本領,然後才能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回到家裏以後,按照飛衛的要求練習。他發現妻子織布時,織布機的兩隻腳踏板一上一下地活動,眼睛看著它容易疲倦,認為這是個練習眼力的好地方。於是,他每天都仰麵躺在織布機下,眼睛死死地盯住那兩塊不停的腳踏板。開始時眼睛眨個不停,又酸又疼,紀昌咬著牙堅持練下去。不久,盡管腳踏板飛快活動,他的眼睛卻一眨也不眨。兩年以後,就是有人用錐尖刺到眼前,他也能夠注目而視,不眨一下。
紀昌覺得眼力練好了,就去告訴飛衛。飛衛告訴他說:“這不行啊!你還要練眼力,要練到能把細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把模糊的東西看得很明顯清楚。”
紀昌回到家裏,用牛尾巴毛拴著虱子,掛在南麵光線明亮的窗戶上。每天,紀昌都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目不轉睛地盯著虱子。他不厭其煩地這樣練習了十天後,覺得虱子漸漸大了。三年以後,小小的虱子在紀昌看來,已像車輪那樣大,再看看別的東西,竟都像小山丘一樣大。紀昌高興極了。他拿起小巧玲瓏的弓箭向虱子射去,箭頭正好射穿虱子的心,而那根牛尾巴卻沒有斷。
紀昌又去見飛衛,把自己練習眼力的情況告訴了他。飛衛一聽,驚得拍著紀昌的胸脯跳起來說:“哎呀!你已經學會射箭了。”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內心的絕望和空虛,而生命死亡卻是次要的。
蘇秦刺股
兩千二百多年前,我們中國分成了許多小國家,國家不統一,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也不安定。當時許多政治家都在想辦法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蘇秦,就是其中的一個。
蘇秦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一邊幫助哥哥種田,一邊讀書。後來,他到外地跟一個名叫鬼穀子的先生學習。
在學習期間,蘇秦的生活是很艱苦的。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除了和同學張儀輪流把頭發剪了去賣外,還利用課餘時間去幫助人家抄書。在抄書時,他常常發現一些有名的著作。他想把他們抄下來帶回去仔細研究,可是,身邊又沒有帶當作紙用的竹片。他就把那些文章用墨寫在手掌和手臂上,晚上回到宿舍,再找來竹子,做成竹簡,把他們謄寫下來,他用這種辦法抄了許多書。
學習結束以後,蘇秦曾到秦國去活動,希望由秦國來統一中國。但是,秦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這時,他已處於極度貧困之中,皮襖已經穿破了,錢也花完了,隻好挑著行李,穿著草鞋,步行回家。從秦國到洛陽,有好幾百裏路,他忍著饑餓,跋山涉水。即使路途再艱辛,身體再虛弱,他也始終舍不得把書丟棄。
蘇秦回到家時,麵容憔悴,家裏人差一點認不出他來。蘇秦外出讀書,家裏人本來就不樂意,現在看他狼狽歸來,更瞧不起他。妻子不理睬他,嫂嫂不給他燒飯吃,連父母也不願搭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