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嘴裏應承著,手裏卻做著小動作否定著;他點頭、微笑歡迎著,卻雙臂環抱在胸前拒絕著……
在如今的社會中,心裏的話不一定能說,說出來的不一定是真心話。很多時候人們選擇掩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展現給別人另外一副形象。
如何了解他人內心的真實想法,怎樣才能盡早認清一個人?
秉持著“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信念?
還是不管不顧,以真心待彼心?
……
結局往往令我們失望。因為識人太難,難在人們的“口是心非”。
到底該怎麼辦?關鍵是擁有一雙“慧眼”。
古人雲:“心者,行之端,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福禍自知。”
事實上,被掩蓋的真實心理大多總會在某些地方顯現出來。
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表明,從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來看,隻有11%的信息是通過聽覺獲得的,83%通過視覺獲得;而精妙地表達一個信息應該是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和動作。
那麼,諸如以下的疑問:
“對方性格如何?內心深處有怎樣的欲望和渴求?在日常生活看似不經意的行為、語言後麵,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心理?”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通過身體語言信號來解讀。
當你掌握了身體語言的密碼,能夠得心應手地通過察言、觀色去認識一個人時,那麼這樣一個善於揣摩別人心理、善解人意的你,不僅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如魚得水,更將引導你走向終極的幸福!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察言還是觀色去了解一個人,了解對方的心理變化,一切要從善意的良好願望出發。
本書旨在引導人們通過感知他人的動作、體態、服飾、目光等“身體語言”隱藏的玄機,達到洞察他人內心之目的。閱讀本書,既可防止上當受騙,也可避免誤解他人,還能準確領悟他人意圖,走進他人內心;事業上會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會助你一路順風,日常生活、工作中讓你受益無窮。
交流離不開身體語言
練就察言觀色的本領,需要學會一種語言,那就是體語。
體語是身體語言的簡稱。體語指非詞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麵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與外貌、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
有國際專家研究表明,語言是近期才成為人類的溝通方式的(大約在200萬年至50萬年前),在此之前,在人類口語尚未進化完成之前,肢體語言和咽喉發出聲音一直是人類傳遞感情和信息的主要方式。
國際肢體語言專家阿爾伯特·麥拉賓有這樣的研究結論:人在彼此交流中,一條信息產生的全部影響力,7%來自語言(僅指文字),38%來自聲音(包括語音、音調等),而55%來自無聲的身體語言。有專家甚至有這樣的觀點:話語(指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傳遞信息,而身體語言左右著人與人之間思想的溝通。
事實上,我們在與人交流溝通時,即使不說話,也可以憑借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他內心的秘密,對方也同樣可以通過身體語言了解到我們的真實想法。人們可以在語言上偽裝自己,但身體語言卻經常會“出賣”他們,因此,解譯人們的體語密碼,可以更準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嚴監生病重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生喉嚨裏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裏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麵?”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裏,不曾吩咐明白?”嚴監生把兩眼睜得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公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跟前,故此紀念。”嚴監生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隻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都說得不相幹,隻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盞燈裏點的兩根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說罷,趙氏忙走去挑掉一根。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頓時就沒了氣。
這是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所描寫的一幕(改寫版)。在這裏且不論以吝嗇出名的嚴監生是如何的讓人可笑可悲,單論這身體語言在表達上不僅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甚至可以替代語言直接發揮自己傳播交際信息的作用。
已故美國著名記者約翰·根室在《回憶羅斯福》一書中寫道:“在短短的二十分鍾裏,他的表情有稀奇、好奇、吃驚或關切,擔心、同情、堅定、莊嚴,還有絕倫的魅力,但他卻隻字未說。”
身體語言是內在情感的外部顯現。它通過眼神、麵部肌肉運動、手勢等諸多無聲的體態語言將有聲的語言形象化、生動化,以達到先“聲”奪人、耐人尋味的效果。它能充分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並可幫助受話人深刻、準確地把握言事意旨,有效地防止因言語表達的空乏而帶來的誤解。在長輩直言怒斥後生時輔以愛撫、安慰的眼神,會叫人心悅誠服;在妻子需要袖手旁觀的丈夫作家務幫手時,伴有一個親昵、溫柔的舉動,會讓丈夫饒有興趣地來參與;在向下屬吩咐工作時附上一個善解人意的微笑,則能令人心情舒暢,潛心攻關,如此等等。多一點撫慰,少一分隔閡;多一點微笑,少一分誤解。靈活有效地使用體態語言,給平淡乏味的語言潤色,就會避免因語言不詳而導致的言語溝通中的麻煩與障礙。
人的身體語言並不神秘。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身體語言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比如:
眉毛上揚表示詢問和質疑;眼睛張大表示驚疑、欣喜或恐懼;鼻翼微微掀動可能是心情激動的反應;微笑是肯定的象征,具有向對方傳達好意,消除不安的作用。
臉紅常由於害羞和情緒激動;臉色發青往往出現在強烈氣憤、憤怒受到抑製而即將爆發之前;臉色發白常常是由於身體不適應或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打擊。
呼吸急促時,胸部或腹部會起伏不停,這是極度的興奮、激動或憤怒時的表現;肩部微微聳動也可能是抑製激動、悲傷或憤怒的流露;挺胸凸肚是滿不在乎的表示;哈腰弓背是畏縮退讓的表示。
手指輕敲桌麵和腳尖輕拍地板可能是內心焦躁不安;手、手指發顫是內心不安、吃驚的表現;手臂交叉可能是一定程度的警覺、對抗的表示。
上述這些身體語言的表現我們並不陌生吧,從自己、別人身上都曾看到,隻是沒有認真總結罷了。事實上,身體語言在生活當中的表現何止這些!總而言之,身體語言是一種人人都能“讀”懂的最大眾化的語言,通過這種語言,一方麵可以撕開偽裝,快速準確地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麵,相對而言,因熟知身體語言的秘密,可以將真實的自己偽裝起來,不讓外人所覺察。
無聲和有聲語言相得益彰
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是語言的兩種形式。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有二者單獨使用的時候,有時將二者合用。
首先,就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單獨使用來看,如有人隻用有聲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相對而言)身體語言配合;再如,有的人隻是用身體語言傳遞信息,其間沒有有聲語言配合。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是一位著名的身體語言大師,他就是憑著自己的各種體態來把各種劇情內容生動地傳達給觀眾的。
其次,就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合用來看,人們在用有聲語言發送信息的同時,往往要輔以身體語言,即我們過去常說的“以姿勢助言語”之類。一般說來,人們總是把有聲語言和身體語言結合起來運用,隻不過有技巧高低之分。
人類最古老的交際手段就是有聲語言,而人們在說話時是離不開表情動作的。有研究表明,在遠古時代,人類的有聲語言還不太發達的時候,交際時表情動作格外豐富。就是到了人類的有聲語言豐富發達以後,交談時表情動作也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