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說話的尺度與分寸(3 / 3)

再如:有所中專學校在一次智力競賽中,主持人問:“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指的是什麼?”一名女生搶答道:“臣為君綱,子為父綱,妻為夫綱。”恰好顛倒了三者關係,引起哄堂大笑。當這名女生意識到答錯後,她將錯就錯,立刻大聲說道:“笑什麼,解放這麼多年了,封建的舊‘三綱’早已不存在,我說的是新‘三綱’。”主持人問:“什麼叫做新‘三綱’?”她說:“現在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上級要為下級服務,領導者是人民的公仆,豈不是臣為君綱?當前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裏大小事都依著他,豈不是子為父綱?在許多家庭中,妻子的權力遠超過了丈夫,‘妻管嚴’比比皆是,豈不是妻為夫綱嗎?”她的話音一落,場上掌聲四起。大家為她的言論創新叫絕,為她的應變能力叫好。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擁有一張燙金的文憑和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工作能力也極強,但就是因為不會說話這個原因,或者是不會說別人愛聽的話,結果總是讓自己活在氣喘籲籲的感覺之中;相反,一些人沒有文憑,工作能力也一般,但就是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結果做什麼事情都順順利利。這種對比,是無數事實證明的金科玉律。

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會和同事、領導、朋友之間有些話要說。說什麼、怎麼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時候說,話說到什麼程度,都應“講究”。可以說,在生活中“說話”是一門很深的藝術。很多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掌握住說話的藝術。

要讓說話恰到好處,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思想修養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這種身份,也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裏,對子女來說你是父親或母親,對父母來說你又成了兒子或女兒。如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老人或長輩說話就不合適了,因為這是不禮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說話要盡量客觀。這裏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事實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有些人喜歡主觀臆測,信口開河,這樣往往會把事情辦糟。當然,客觀地反映實際,也應視場合、對象,注意表達方式。

言笑都有分寸,而其調節的杠杆便是恰到好處。

4.一語中的,話多不如話巧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亦如此,話不在多,簡要則明;語不在華,中的則靈。聽話人一般厭惡空話、大話,而對簡明扼要的話十分歡迎。

那麼,女人是多說話好,還是沉默好?其實很難一概而論。但在女人的一生中,有兩種訓練是不能少的,那就是沉默的訓練和巧言的訓練。

常言說“沉默是金”。語言是人行動的影子,日常中我們常因言多而傷人。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

一個善於冷靜傾聽的女人,不但到處受人歡迎,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的女人,像一隻漏水的船,每個乘客都會紛紛逃離。

有道德者,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必不濫言。

我們說話也要適量,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開口,尤其與比我們有經驗、更了解情況的陌生人相處時,因為多說了便等於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和經驗的機會。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上海有一家公司規模頗大,求職者絡繹不絕。某日,王女士前去應聘,她很快就被這家公司的招聘官相中。招聘官讓其馬上辦理相關手續。不料王女士在滿心喜悅之餘問了一句實在不應該問的話:“我能否過完節再來上班?”結果,招聘官表示她不再被錄用。王女士一頭霧水,要求給個說法,招聘官則躲進房裏,不再出來。

隨後不久,王女士的手機響了,傳來部門經理的聲音,說她不該多說話,並明確告訴她:“我們公司永遠不會錄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不恰當的話的員工。”少說話固然有好處,但激勵別人、需要表明態度時和要與人交流時,就應該說話。若要說話,就應當掌握說話的藝術,話多不如話巧,關鍵在於能一語中的。

1991年11月,中國電影“金雞獎”與“百花獎”在北京同時揭曉。

李雪健因為主演《焦裕襇中的焦裕祿,最終獲得這兩項大獎的“最佳男主角”獎。頒獎之後,李雪健在台上致答謝詞時說:“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卻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的話音剛落,贏得全場一片掌聲。他巧妙運用對比的兩句話,既讚美了焦裕祿的為民奉獻精神,又表達了自己受之有愧的心情,打動了觀眾的心,給人留下難忘與美好的印象。

再如: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校長時,經常參加宴會,並發表演說。一次宴會上,他的演說被排到最後一個,前麵的人都長篇大論,輪到他發言時,時間已所剩不多。於是他站起來提醒觀眾,每個演講者不管用什麼形式演講都應有標點符號,然後他正式開講:

“今天晚上,我就是標點符號中的句號。”僅此一句,便宣告演講結束。

艾森豪威爾的做法很明智。可見,對於智慧女人來說,沉默和巧言真的是一輩子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