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3)

洛陽已經徹底廢了。

從一個都城的角度看洛陽很年老,但在北魏時他還很年輕,很多人對洛陽都城的概念,開始於東漢時董卓一把火燒了這裏,把小皇帝像劫道一樣劫到長安,實際上最早在洛陽建都的是東周,但這個估計沒人記得,

山南水北為陽,洛陽洛陽,自然是在洛水的北麵,從風水上講洛陽是個龍興之地,南麵是洛水,北麵則是連綿的邙山,洛水和山一樣起伏連綿,望不到盡頭。東漢時洛河還在更南的地方,城市很大,西北向是北宮和濯龍園,南邊是南宮,東北角是太倉武庫和永安宮,東南角則是三公的府邸,而太學明堂則在城外,現在他們全在洛水的下方,估計隻剩下地基了。如果現在下去,估計還能看到古人的遺留,不過這事很無聊。至少當時很無聊。

北魏和東漢相比改了很多。洛陽在北魏是都城,有十三座城門,宮城不在正中間,而是要偏左一些,南門與南城宣陽門正對,這條南北大街也因此成為全城的中軸線,宗廟,社稷,太尉府,司徒府分列在兩旁,屋簷很華麗的翹著,上麵全是刻著字的青色瓦片。他們是那樣整齊和雄偉,走起來就有了一種朝臣參拜,唯我獨尊的大氣。作為都城,洛陽有正規的市民區和東西市,士族官邸和百姓宅院劃得一清二楚。九道都用石板鋪著,有專門的排水溝和車道。東邊則是聞名的紫泥街,整條路紫土填道,種滿了花樹,春天是滿眼都是花,還有看花的姑娘。唐詩裏有過很多“紫陌”句,最著名的是歐陽修那句“垂楊紫陌洛城東”。當然現在還沒有唐詩的概念,因為唐朝還沒有出來。

現在不行了,滿眼望去,是一片斷壁殘垣,屋頂無一例外都沒了,隻剩下牆體勉強的立著,參差不齊像老太嘴裏漏風的黃牙。路上積著三寸厚的土,長滿了荒草。有些石磚沒被蓋住,布滿了裂縫。王府和大寺周圍都有水池,現在還有的是活水,裏麵長滿了蘆葦,黃昏的時候蚊子聚成一團,老遠都能聽到嗡嗡聲。

想像一下這次廢墟之旅:從宣陽門進來,漫步在銅駝街,第一個十字路口上向左看是西明門,向右看是青陽門,這些門塌的塌倒的倒,蓋滿了厚厚的渣土,荒涼的城池是失落的文明。接著往前走那就更壯觀了,左手太社,九級府,太尉府,右衛府。右手太廟,宗正寺,國子學,司徒府和左衛府,左右似乎弄錯了,但那時皇帝和你是麵對麵,方位總是按他老人家來定,那就無所謂了。左邊其實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地方,夾在太尉府和九級府中間,那就是永寧寺,永寧寺的塔在很久之後都是一個傳奇,風鈴聲響起震徹十裏。塔身在夜裏,燈火亮起,伴隨著悠遠的梵歌像佛經中傳唱的極樂天國。可惜他在洛陽本身被燒毀前,就已經燒成了一堆碎磚,那時有三位高僧跳入塔中遂火而逝。當然,這和路途沒什麼關係。

到處都是草,圓的蓬草,尖的蒿草,蒲公英開著黃花,風吹過有無數小白傘飛起來,還有一種大紅花,中藥裏專名是蜀葵,很高,花像是水紅色的軟紙,每一個都有巴掌大。土牆上蓋滿了爬山虎,竄起來整條街都是瘋長的葉子。實際上,在更久之前,除了雜草,這裏更多是死人的骨頭,現在還有,都爛光了。很多骨節上還粘著黑色的肉絲,但烏鴉對此已經沒什麼興趣,而在這個城市被燒毀的那段日子,天上的烏鴉,地上的烏鴉,它們飛起落下象是一片洶湧的黑水潮,鳥喙啄骨頭的聲音像是幾千把銼刀挫木頭。現在明麵上什麼都沒有,但隻要撥開草叢,應該可以看到滿地的骨片,也許還能看到一個骷髏用他的空眼洞看著某個方向,然後我們可以假想自己是莊子,和他探討一下人生,想象那時候的他在經曆什麼。

前提的事這兒有一個活人,而且願意幹著件事。

陽天子有這個條件,因為他是個活人,但很顯然,他沒這個心情。

該怎麼去形容這堆廢墟呢。

不妨用屍體去形容,現在的洛陽,就是一片在大火中腐爛的獸群,最小的是民居,密密麻麻,屋頂都燒光了,像是仰麵朝天被開膛破肚的老鼠,王公的宅地還好一些,但也破敗不堪,好些都從中間塌了下來,殘磚和碎瓦摔得滿地都是。有些人家的前門還在,門扇掉了一半,不過大堂的主人是狐狸,他們不會請你喝茶,頂多盯你一眼,竄到草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