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希望做個明白人,讓自己順順利利地走在人生的成功之途上。毫無疑問,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欲望。
做人的問題,與人的性格相關。不同的人,因性格不同,自有不同的做人方法。很多人誤以為,做人與性格毫不相幹,甚至談做人與性格的問題,都是沒有什麼必要。當然,也會有人立即舉手反對,認為不談此問題,一定是降低了人活著的價值。我們認為,後一類人是明白人!
假使我們在一起討論做人與性格的問題時,你能知其要領嗎?按照曾國藩的觀點,一個人能否治心養身,乃做人之始。他的意思是:隻有善於修養身心的人,才有可能培養做人的廣大胸襟,不求名利,不為是非糾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在這裏,我們想把曾國藩做人的觀點細化如下:
其一,在生活中,我們周圍總有一些鬼頭鬼腦的人,一些打小算盤“偷吃”別人利益的人,這類人可能會因一時之成而仰天大笑,但不可能長久下去。因為他們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相反,那些善於根據自己性格特點,取長補短,完善做人之道的人,才能做大人生局麵。
其二,人人性格不同,但都應當學會做人,爭取以最佳狀態與人和睦相處,互相依托和幫助,這樣做的好處是造成一股強大的人勢。有了人勢,就容易找到成功的利器。
曾國藩處理做人與性格的關係問題,可謂功力深厚,如:
曾國藩是一位善思多變的大師,並以之為性格特征,時時訓練自己靈活變通的手法,在絕路處求生路,在逆境中謀順境,因此盡管在他的麵前出現的是羊腸小道,但在他的心中總是陽光大道,由此渡過了人生一個又一個險境,成全了自己的一生大業。由此可見,以變應變,是成大事的基本性格,萬萬不可視之為兒戲。
曾國藩一生求穩,從不急於在兩眼摸黑的情況下就顯露身手,而是左右盤查,細心掃視,上下琢磨,前後思量,此等功夫鑄造了一個步步為營、穩中求勝的曾國藩。求穩為《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貫之理,曾國藩如此,我們做事也應當如此,才能穩操勝券。因此一定要學會走慢棋而不走快棋,此乃成功之大要。
曾國藩的本領之一就在於訓練自己的圓通性格,不與普通人一般見識,看透是非糾纏,明晰人生真諦。守住“清淡”兩字,讀自己的書,做自己的事,滋養品性。故他總是高人一籌。這說明,不知圓通者,絕對成不了什麼人生大氣候。盡管圓通不能代表一切,但它是成大事者的人性優點之一。
曾國藩絕對是一個善打“太極拳”的大師,他把對手長短盡收眼底,先觀其表演和抖動功夫的架勢,然後乘虛而入,輕手一點,就讓對手匍匐在地。他明白:軟如藤條,硬如鋼條,不在於它們是什麼,而在於它們究竟能在什麼樣的場合發揮相同的效果。這就是曾國藩慣用的軟硬術,是其剛柔性格的自然反映。
本書的最大特點是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曾國藩做人的性格絕學,總結出了曾國藩為人處世的九類經驗。這些經驗是供我們學習的一麵鏡子,這令人想起唐太宗的一句話:“知人,可以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