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春秋末年,越國。範蠡在輔佐勾踐二十餘年後終於助其消滅吳國。不久之後,他料想大名之下恐難久居,就乘一葉扁舟去至齊國,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

“齊人聞其賢,使為相。範蠡辭去相職,定居於陶,經商積資巨萬,稱‘陶朱公’。”陶朱公範蠡即是中華商祖。

數千年前的古時,範蠡富可敵國,生出計然之計:隻用五項便讓戰火中的越國興國。那時世間戰火紛飛,而尋得一僻靜之地的範蠡自成一派。他不知道的是,幾百幾千年後,華夏九州竟由他為起點生出許多分支,那些原本寂靜的土地也因一個“商”字烽煙再起。

晉、魯、浙、蘇、閩,原本陌生的人們或背起貨囊奔走四方,或買地置業,隻是,無論他們走到哪裏,身上似乎總有一種標記:這些外出打拚的商者因為相同的氣息和相似的秉性聚攏在一起,商幫就這樣形成。

在這個沒有戰事和硝煙的世間,商海之中,卻因為不同商幫的存在而烽煙不止。他們同有中華商脈,卻由於各自的曆史和文化有著各自的區別:儒學布施的徽商、敢打敢拚的閩商、勤儉誠信的晉商、搏擊改革浪潮的粵商……雖是同根生,卻由於共同的目的和需求而不得不在商海博弈中使出本幫秘籍。它們有競爭,也有合作,是智慧,更是較量。這分明像一場群雄逐鹿的商業大戰,不見流血,卻同樣有刀光劍影的痕跡。

隻是,無論競爭怎樣激烈,他們總是恪守這樣的道德底線和商業準則:誠信、忠義,商道即是人道。所以,即是有“無商不奸”這句古話,在中華各大商幫的群體裏,良知者還是占大多數。這些現在看來財富無人可及的富豪,在最初的創業階段,多是貧困不堪。他們的發家,隻是因為敢於打拚、能夠吃苦。每個人的發家都是一段曆史,而他們的身上,也都有著各自商幫的影子。

萬向集團總裁魯冠球創業之前僅是一個農民,從最早成立一間鐵匠鋪,到如今享譽國際的萬向集團,30多年間,他創造了一個百億商業帝國的神話,而他的身後也是由無數有著草根背景的商人組成的浙商群體。

安踏集團總裁丁誌忠最初隻是背著600雙鞋來到北京,他隻想相闖,想冒一下險,生命從此就有了不一樣的顏色,而他的身後也是無數個走出家鄉,闖蕩世界的閩商身影。

魯商張瑞敏、徽商史玉柱、晉商李彥宏,這些現在聲名顯赫的人的背後,幾乎都有著艱苦卓絕、不堪回首的早年拚搏生涯。他們之所以能夠一路走來,是因為對經商事業的熱愛,對商海策略的精通,而在他們打拚事業的過程中,也留下了數不清的值得我們銘記的人和事,這些浸滿了商道至理和博弈真經的故事,是中華商幫智慧的結晶,是曆練已久的哲思的錘煉。

泱泱中華,為商者何止萬千。紛爭商幫,故事怎能說盡。這塊注定充滿了風雲的商界版圖,還會有怎樣的傳奇上演?無人知曉,也無人能夠知曉。我們知道的隻是,這世間的萬千流轉隻是一個過程,所有的起承轉合、波折與分曉,隻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小注解,硝煙注定再起,傳奇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