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個簡化的例子,你見義勇為並不能證明你不自私。因為你做出這一舉動的瞬間,腦子裏先出現了一個想法——“我要做這件事”,然後你才去做了。你隻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任何人永遠都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被驅使或者逼於無奈之類的說法都隻是在說客觀環境,但實際每一件事都是當時先‘想’後‘做’的。
這個見義勇為的想法可能是因為熱血衝動,也可能是因為人性中的高尚或者人性中的虛榮,這個想法產生的時間可能非常短以致於被忽略,以致於被誤認為是‘不假思索’或者‘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但實際上總是先想後做的。
因此,這個過程就是兩個步驟:先由於種種因素產生這個見義勇為的想法;然後因為‘自私’而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
這個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明明有了‘見義勇為’的念頭,但又因為膽怯或者其他因素而未實行。這樣的例子並不矛盾。因為上麵那個‘想法’是指足以產生行動的想法。
那麼,勿庸置疑的,‘自私’這個詞,自然也就跟‘水龍頭’這個詞一樣——是個中性詞。
————————
除了基於生物本能的‘生存自利性’也就是‘自私’之外,人性中的次重成分是什麼?
我曾經說是‘快感’,張老頭卻說‘快感’是外在結果的客觀描述及評價標準,而非人性中的成分。
張老頭的觀點是‘對比優越性’,也就是‘虛榮’啦。
與同類對比而產生的心理優越是人類能夠獲得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快感。
也就是說,你推到了一個MM,所產生的快感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源於生存本能的生理快感,另一部分是在潛意識中對比其他光棍兄弟們而產生的心理快感。
這個很好理解就不多說了。
需要說的又是一個推論: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誕生了一種製造優越感的直接方式,這種方式的實現難度之低,獲得的虛榮滿足程度之強,都是史無前例的,這種方式甚至可以讓一個人本身自給自足……
沒錯,這個方式的名字就叫作“裝B”。
因此,如果把‘活著’這個毋言自明的第一要求撇開不論的話,虛榮就成了生命的首要需求。也就是說——
“生命在於裝B!”
總結起來就是,自私與虛榮是當前人類文明的兩大支撐點,一切行為準則都是由此衍生的。離開其中任何一點,文明就會崩塌。
自私是文明的根基與保證,虛榮是文明的直接動力。而‘快感’,則是評價標準(之一?)。
直觀點說,兩個人都活著,你有錢,我沒錢,因此你比我高興;但是如果你有錢卻死了,我雖然沒錢卻活著,因此我比你高興……
————————
順便的一個推論:
據偉人們的猜想,未來的完美社會,其建立的充要條件之一就是“所有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達到極高的水準”,也就是大公無私。
如果先用暴力強行組建起烏托邦的外在社會結構,然後試圖慢慢改變成員的思想覺悟。這種做法實質上是換湯不換藥。本質上還是原本的階級社會。
因此,在人類發生群體基因變異(無論漸變還是突變),也就是人性真正變得高尚無比之前,理想中的那個社會大概是不可能實現的了。
而如果真的發生了上述這種根本性的人性變異,則人類在本質上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物種(進化?)。
————————
嗯,框架大概就是這樣,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不可知論”的本身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悖論——既然一切認識都是不可知的,那‘不可知論’本身這一認識又是從何而來的?
這個悖論事實上沒有影響,按照張老頭的一貫風格,習慣性地被‘擱置’了。
而張老頭所謂的一切理論,事實上都是基於假設的空中樓閣,雖然沒被否定,但也沒被承認。在我看來,他研究哲學隻是一種‘行為藝術’而已,比‘針尖上能站幾個天使’更加無聊……
至於張老頭基於這個理論框架而得出的種種具體結論,正文中會以“沉淪”遊戲的設定的方式逐步體現出來。
譬如《我的前半生》中張老頭提到過的觀點——“黑暗並非光的對立麵,而隻是一種無光的初始狀態。”
那麼,在有光以前的世界全是黑暗,在將來光明消失後的世界也全是黑暗……從黑暗中來,到黑暗中去,黑暗才是永恒的,光明的輝煌無論持續多久,在黑暗的眼中,隻是一顆短暫的流星……
基於短暫的光明才誕生的生命,是應當堅定的支持生之養之的光明,還是應當投入黑暗永恒而偉大的懷抱之中?
————————
注①:這裏被偷換的概念主要是‘偶然’的定義。此前馬恩以及黑格爾所說的‘偶然’都是哲學意義上的——好比一個點,數學上,‘點’是沒有麵積的;而張國維這裏的‘偶然’變成了科學意義上的幾率——好比一個相對很小的範圍,這個範圍的麵積無限接近於零,但本質上與‘點’截然不同。不偷換這個概念就編不圓了,請無視之。